崤之战

秦晋殽之战,首见于《春秋左氏传》,乃是秦国与晋国之间所发生的一场大战。此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郑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二年、晋襄公元年)。

战地位置

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属秦岭支脉,分东西两崤,延伸黄河、洛河之间,长160余公里,山势自西南向东北走向,高峰有青岗山(1903m)和冠云山(1666m)等。

战争前因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周襄王二十二年、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时,晋文公率兵入侵郑国首都,进行武力包围。而秦穆公也应晋文公所请,也率兵加入包围行列。 而秦晋两国围兵于郑的原因有二:

  1. 郑国当年对晋文公没有礼貌。
  2. 对晋国有贰心,私底下和楚国亲近。[1]

当时,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退兵,其主要说服内容如下:

  1. 郑国灭亡对秦国没有半点好处、只是单独图利晋国增加领土。
  2. 郑国的地理位置在齐、楚、晋的边境上,烛之武暗示秦穆公将来有一图中原的野心时,郑国是秦国的后勤中心。
  3. 烛之武已经把利害说完后,再批晋惠公不守当年与秦穆公说好的条件,将焦、瑕两城池送给秦国的事,暗示就算郑国被灭了,秦国也拿不到好处。[2]
  4. 烛之武最后语重心长的说:晋国要扩张领土,首先吃掉郑国时候,下一步就是对着你秦国的领土。

而秦穆公听后不仅答应退兵,甚至还派遣三位将军:杞子、逢孙、杨孙三人率军防卫郑国;而晋国大夫子犯知情后,请求攻击秦军,但是晋文公以不能恩将仇报、亦不能失去盟国等两大理由拒绝,并随之退兵。不过,可以想见的是:此事之后,秦晋两国的邦交关系已然出现裂痕,并且亦为尔后的殽山之战埋下了伏笔。(春秋左氏传中称此事为:烛之武退秦师)

战事之前

到了公元前628年(鲁僖公三十二年、周襄王二十四年、郑穆公元年、秦穆公三十一年、晋文公八年)冬季时,晋文公薨世,公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

当时,秦国将军杞子派人从郑国回秦国报告他被郑穆公任命把守都城北门,并且认为机不可失,若能发起大军伐郑,则必能拿下郑国。秦穆公非常动心,却又想与大臣们印证己见,于是请大夫蹇叔来问其意见;没想到蹇叔极力反对此一军事行动,其反对理由有三:

  1. 劳师远征,旷日费时,敌军必定得知此一消息而有所防备。
  2. 劳师远征,却又一无所获,军心必定迷乱。
  3. 劳师远征,千里之遥,此一行动,不只敌军,连它国都会得知消息,早已失去军事行动所必需的隐密性。[3]

但是秦穆公不听,并派遣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伐郑(其中百里孟明是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蹇叔哭送军队,并叹此军一去,不见回乡。又与其儿子哭泣(因其子亦在军中)并预言:『晋国防御军队一定在殽山,殽山有二座大山:南边的大山,是夏王皋的坟墓;北边的大山,是周文王当年躲避风雨的地方。秦军必尽丧于此,我会来殽山替你收尸。』等语,而秦军亦就此东出伐郑。春秋左氏传中称此事为:蹇叔哭师。

行军之中

到了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郑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二年、晋襄公元年)春季时,秦军行经周天子都城雒邑北门。依照周礼规定:诸侯国军队无论攻击目标为何,只要行经周天子都城时,除了战车驾驶外,一律脱去头盔全程下车步行。当时秦军确有照做,但后来,有三百辆战车士兵走到一半又跳上车去了。周大夫王孙满当时年纪虽小,但他却经由秦军的态度来向周襄王断定秦师必败。其推断理由如下:

  1. 将士态度太过轻佻表示主帅会缺少谋略。
  2. 将士缺乏礼节表示主帅碰到事情就会很疏忽。

之后,秦军路过滑国时,郑国商人弦高要到雒邑做生意而遇到秦军,他见郑国将有灭亡之虞,于是一面派使者回去向郑国报告,另一方面用四张熟牛皮及十二条牛犒赏秦军;一边拖延秦军行军时日、另一边让郑国尽早得知而有所防备、更能误导秦军认为郑国已经做好防卫措施。而郑穆公得到消息后,便派人侦查秦军驻所,发现秦军束矢载弓、磨治兵器、喂饱马匹,一付随时准备开战的模样(此即为成语厉兵秣马的由来)。于是派大夫皇武子去慰劳驻郑国秦军,并言及可到郑国「原圃」[4]狩猎一些鹿肉当粮食用云云。杞子知道后,认为事迹败露,即与逢孙、杨孙三人逃出郑国。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就逃到宋国。而秦国远征军主帅百里孟明得知消息后,认为战机已失、不能继续伐郑,于是转而去讨灭滑国后,率军回秦。春秋左氏传中称此事为:弦高犒师(秦师入滑)。

秦晋决裂:殽山大战

同时在另一方面,晋国在得知消息后,在正卿中军将原轸的强力主导下,晋襄公以姜戎的部队为班底,率军出征。并以梁弘驾驶兵车,大夫莱驹当车右(侍卫);而稍早之前,下军将栾枝曾以先代国君新丧(依照周礼规定:父亲若逝世,子女需守孝三年,并名之『斩衰』)、秦君之恩未报为由力阻,但是大夫原轸以秦国对晋国未曾派遣使者致哀、意图攻打晋国的同宗国(晋国和郑国同姓『姬』)这两项理由认为:秦国已经先失去仪礼,不用再想着「报恩」这一回事了;并且以:『一天放纵敌人,会造成后代子孙好几代的灾祸,我们是为后代子孙谋画!』为由劝服大夫栾枝,并让晋襄公出兵讨伐回归的秦军。

终于,在同年夏四月辛巳日,秦、晋两军于殽山遭遇并发生会战,结果秦军全军覆没,并且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亦遭晋军俘虏;此一结果,正应了蹇叔所言。

战后发展

战后,晋国朝廷正在讨论如何处理秦军俘虏的问题;但是,在太后文嬴的强力干预之下,晋襄公不得已将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释放回秦国。虽然在先轸的强烈谏言之下(他甚至不顾君臣的礼节而当场吐口水),晋襄公立即派阳处父将军率兵将三位秦国将军追回来,但却为时已晚;而秦军主帅百里孟明在黄河渡船上向晋军放话:『如果因为晋君的恩惠而受到我国君赦免,三年后将要来报答晋君的恩惠。』当这三位将军回秦国后,秦穆公穿着白色衣服在郊外迎接军队,并且怪罪自己不听蹇叔劝阻而有此大败。

此战结果,虽然以晋国胜利、秦国失败告终,但是秦国自此战后,因东进道路一直被晋国阻挠,于是转而西向用兵,结果「兼国十二,称霸西戎」,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至于晋国却因此而沦入内有权臣乱政、卿大夫相残并地,外与荆楚争霸、穷兵黩武的窘境,亦埋下了日后韩、赵、魏三家分晋的远因。

参考文献

  1. ^ 西元前632年(鲁僖公28年、周襄王20年、郑文公41年、晋文公5年、楚成王40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先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经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同年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这亦是为何晋国发兵围郑之因。
  2. ^ 公元前650年(鲁僖公10年、晋惠公元年、秦穆公1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而将焦、瑕两城池送给秦国则是公元前651年(鲁僖公9年、晋献公26年、秦穆公9年)答应予秦河东之地的事
  3. ^ 劳师远征,千里之遥,必会增加运输补给的危险性,造成军心溃散。
  4. ^ 「原圃」即圃田泽,亦作甫田,为郑国蓄养禽兽之所,供郑侯打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