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中国清朝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赤间关马关港(今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下关港一带)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方面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中方代表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和钦差全权大臣李经方,日方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条约现典藏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马关条约
下关条约
日清讲和条约
假名 ばかん じょうやく
しものせき じょうやく
にっしん こうわ じょうやく
平文式罗马字 Bagan Jyōyaku
Shimonoseki Jyōyaku
Nissin Kōwa Jyōyaku
日文旧字体 马关条约
下关条约
日淸媾和条约

背景

1894年朝鲜王朝发生东学党事件,清国应朝鲜要求下派兵进入朝鲜半岛,并依照中日天津条约,知会日本有关行动。事件平息后,日军拒绝撤兵,后来更突袭驻守于朝鲜的清军。清国被迫向日本宣战。由于该年是甲午年,故又称为「甲午战争」,其后清国战败,清国向日本求和。

签约过程

1894年11月26日,即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在辽东半岛九连城登陆后不久,李鸿章即派遣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前往神户,试图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并召开和谈,但是遭到拒绝。次年1月31日,清国的两名全权大使,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梧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到达日军广岛大本营,与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会谈,次日日方以「清国全权委任状不完善」为由中断了交涉。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携带全权委任状,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赤马关马关港(今下关港),随后与日方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展开和谈,地点为马关著名的河豚料理店春帆楼。日方在第一轮谈判中提出的草案包括三项主要要求:

3月24日,李鸿章在乘坐轿子前往春帆楼途中,被刺客小山六之助开枪击中左脸,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杀手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内。随行的医师马上替李鸿章进行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伊藤博文担心国际舆论指责,同时唯恐李鸿章就此回国、中日和谈冻结,招致俄、奥、德、英、美、法等列强进行强行调解或干涉,于是降低了要求,将赔款缩减为库平银二亿两白银;缩减辽东半岛割让范围(由北纬41度线改为鸭绿江口-安平河口-凤城-海城-营口-辽河口一线);减去顺天、湘潭、梧州三处通商口岸。在这种情况下,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当地时间上午11时40分,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春帆楼二楼签署了《日中媾和条约》,即《马关条约》。

签下《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感慨道:「日本将成为终世之患!」李鸿章赴日谈判时,日方对光绪和李鸿章之间的联系了如指掌,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敕命李鸿章的赔款二万万两银钱的底线也十分清楚,于是在谈判中寸步不让,最终获取了最大利益。 [1]

传说李鸿章曾向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进言「台湾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义,割让出去并不可惜」,[2]或曰「台湾,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义,瘴疠之地,割之可也」。[3]然而也有相关研究及评论者指出,根据目前所有可见史料档案,未能发现李鸿章发表这段评语的纪录[4][5]。相反,李鸿章在与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马关条约的谈判时曾声明「台湾已立一行省,不能送给他国」[6]、「拟请所让之地,如果勒令中国照办,两国子子孙孙永成仇敌,传至无穷矣」[7][8]等等。

主要内容

注:日文条约中称中国当时的统治管辖为清国。

赔款日本国内用途

赔偿金总计3.61亿日圆,用途分配如下:

影响

俄法德三国干涉

由于马关条约中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该约签署后六天受俄国、法国及德国的干涉,称为三国干涉。同年11月8日,中、日双方又签订了《中日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条约》(《辽南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廷须缴付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作为补偿。其后,帝俄以「还辽有功」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两港,将势力伸入南满州,1900年八国联军议和后不撤兵,成为1904年日俄战争的远因。

日本势力扩充

日本在甲午战后使朝鲜王朝脱离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并扶持朝鲜成立大韩帝国,成为日本发展势力的前奏并导致于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成为日本1930年代起进犯满洲,及1940年代起进犯亚洲的侵略战争跳板。与此同时,由于台湾及澎湖群岛的割让[9],更增加了中国南方的军事威胁,并于1898年要求清朝将福建省永不割让给他国,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台湾则成为日本1941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犯中国大陆与南洋的中心,有一大部分的战斗群是来自台湾的机场与港口。

另外,马关条约所规定的赔款,为当时日本国家预算8000万日元的4倍强,相当于3亿6000万日元以上的银两。日本以赔款作为财源完成金本位制度。赔款的支付造成中国更贫乏。藉由获取台湾稻米、茶叶、樟脑、蔗糖、林业开发,日本内地获得了资本主义所需的资本运作,使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从边陲晋升到半边陲国家(1868-1900),二次大战后从半边陲晋升到核心(1945-1970)。

利用甲午战争赔款,将原先设于京都的第三高等学校升格为京都帝国大学。

推动变法及革命

1894-1895年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令全国震撼,后续1895年的《中俄密约》,使有识之士明白单靠1850年起自强运动学习欧美船坚炮利技术并不足以抵抗外敌的入侵,继而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维新人士康有为及梁启超在北京发起十八行省与台湾、奉天的公车举人连署签名,要求清廷拒和、练兵、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后续因应1898年的各国强租军港及划定势力范围于是推动君主立宪的维新运动,结果失败史称戊戌变法,并成为八国联军的远因,另一方面革命分子,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运动亦展开,主张推翻满清,建立共和政体。

台湾地位的改变

依照该条约,台湾本岛及澎湖之主权被割让给日本,在实际与法理上都脱离中国。之后台澎就由日本有效统治50年至二战结束始由中华民国接收统治。而间接形成当今台湾地位归属问题的远因。又日治中后期,日本对台湾采取内地延长主义及皇民化政策,以期将台湾本岛人同化于日本。也因为台湾在日治时期,于政治、经济水准以及文化上得到相当程度的现代化。加上战后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治台失政,以及与来台大陆人之间的价值观的落差,导致部份的台湾人,在二次大战战后对日治时期产生某些程度的怀念。此心态不仅普遍保留于老一辈台人心中,此外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战后台湾对国家民族认同、族群意识观念甚至是台独运动的兴起。迄今台湾仍是对日本相当友好的地方之一,和中国大陆及香港等其他华人地区,乃至于其他东亚国家形成强烈对比。 1995年,就有若干主张台湾独立人士在台北举办游行,庆祝马关条约签定、台湾脱离中国一百周年。

纪念馆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本

备注

参考资料

  1. ^ 根据《中日甲午战争史》中记载,李鸿章当年在日本与伊藤博文进行了七次谈判,但当年清朝驻日使馆发送电报的密码在甲午战争前一两年被日本情报机关破译。
  2. ^ (日)喜安幸夫,《台湾抗日秘史》,1984年,武陵出版社中译本,页3。注:原著中并无此句,而出于中译本张晋城所作之代序。
  3. ^ 林文义,《荜路蓝缕建家园-漫画台湾历史》,1992年,台原出版社,p118。
  4. ^ 李敖. 电视节目《李敖有话说》671集:五十年是什么?(下)」. 凤凰卫视. 2006-10-2 [2009-10-22]. 
  5. ^ 南方朔. 阿扁告阿辉﹕台湾式情义传奇!. 大众时代. 2008-12-29 [2009-10-22]. 
  6. ^ 李鸿章,《台湾割让——中日谈判秘话录:伊藤博文·李鸿章一问一答》,西南书局,1975年,页48
  7. ^ 《日本外交文书》卷28,第1081号文件。
  8. ^ Vladlmar,China-Japan War.N.Y.Scridner.1896,PP411。
  9. ^ 台湾也曾经是日本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