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后,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他于222年自称吴王,建立吴国;229年称帝,建立吴,即东吴。谥大皇帝,庙号太祖,统治江东地区长达五十二年,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的。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茂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随兄征战江东。200年,兄长孙策死,孙权依兄言袭其职,在张昭、周瑜等辅佐协助之下,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朝廷册封他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成为实际上的江东统治者。
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直至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为止)。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攻孙权江西营,据《三国志》记载,他「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
随着刘备取得益州及称汉中王,声势日涨,对孙权产生压力。孙权决定向曹操称臣,袭夺荆州。219年十月,孙权派吕蒙趁刘备势力北攻襄樊之机,偷袭荆州,擒杀守将关羽。荆州南北至此为曹、孙两家瓜分。曹操上表汉献帝封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奉贡汉室。
220年,曹丕称帝。为了对抗试图夺回荆州的刘备,孙权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受九锡,同时将治所从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迁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222年,在夷陵之战中,派遣部将陆逊大败刘备亲自率领的复仇大军,使蜀汉的精锐部队受到重创。次年223年刘备于白帝城病逝,掌握实权的诸葛亮派邓芝出访东吴,两国又重新和好。
229年,孙权称帝,定有天下之号为吴,同年将都城从武昌迁到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诸葛直等航行到达夷州(一说即今台湾,但没有确实的根据);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朱崖洲)。
晚年的孙权「多嫌忌,果于杀戮」,而且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陆逊等国家重臣都受到牵连,使政局更加混乱。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孙权的七个儿子中,除长子、次子因病早亡以外,一个被孙权自己赐死,另有三个在孙权死后被孙氏子侄杀死或逼死。
252年四月廿六(5月21日),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建业蒋陵,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和三国时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样,孙权也很会用人,并且在纳谏方面做的更好,还会认真听取反面意见。同时也很有战略眼光。《三国志》记载吴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 「提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曹丕),是其略也」,虽然难免溢美之辞,但概括的还算全面。
孙权接掌领导权之初,「以兄事瑜」,对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后,对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都信任重用。《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说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但是孙权在立国称帝以后,数次与蜀国东西呼应、分别率师北上,惟多以失利告终。晚年寄望与辽东公孙渊联军,最终仍未如预期;遂以长江为险,与魏、蜀长久分治。《三国志》记载孙策生前曾评论孙权的能力特质:「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早年积极对外的孙权于晚年趋于保守,信任亲属、成立内审机关、立嗣问题,导致北方的魏晋可以逐个击破,先灭蜀后灭吴。
兄长孙策乃真正的开国奠基人,但未受到皇帝的封号,对待孙绍并没有是如己出般册封王爵,最初他被封的吴侯又被太子之子孙英取代,而被改封为上虞侯,对此陈寿批评: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位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权的其余兄弟甚至未被封爵。三弟孙翊为众臣属意孙策之后的继承人选,然未被孙策采纳,后为降将设谋刺杀,其子孙松仅封都乡侯(低阶爵位,食邑仅一乡或虚衔)。四弟孙匡因孙策逊让继承了父亲的乌程侯,但其子孙泰却没有袭爵。五弟孙朗更因打了败仗被改姓丁并囚禁至死。
《三国志》仅记载孙权于神凤元年(252年)四月逝世,但《建康实录》与《吴书》则记载「神凤元年夏四月乙未,帝崩于内殿。」,《三国志·诸葛恪传》载与其弟诸葛融家书言「今月十六日乙未(此年四月庚午朔,乙未为廿六日,本传阙「二」字),大行皇帝委弃万国」,可知孙权逝世之日神凤元年四月二十六日乙未,为西历5月21日。至于陈寿为何不载卒日,还有待考证。
《三国志》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业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
《三国演义》有诗赞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毛泽东一生嗜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孙权作出数次批点评注。1965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看起来还是青年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二十岁,孙权更小。孙权生于东汉光和五年,他接兄长孙策班时年仅十八岁。」1975年5月,毛泽东在北京召集政治局工作会议时说:「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材运到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在会见中回顾中日两千年来的友好交往时说到孙权:「孙权想找你们,派遣了一个三万人的船队。」[1]
孙权有七子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