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

乌桓,又名「乌丸」、「古丸」,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乌桓的历史

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

汉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左地,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置护乌桓校尉,使之与匈奴隔离,为汉侦察匈奴动静。王莽时期,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多次强召乌桓伐匈奴,甚至以妻子为人质,动辄威杀之,招致乌桓反目,遂降匈奴。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乌桓南迁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留在塞外的部分乌桓人民,亦附鲜卑,常助鲜卑攻击汉朝。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袁绍赐予蹋顿单于称号。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蹋顿被曹操部将张辽所斩,诸王亦多被杀,降汉者达二十余万人。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鲜卑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乌桓文化

乌桓语言系属与鲜卑相同,属东胡系统,有突厥语族、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等不同的说法。

乌桓人以游牧为主,髡发,父死可妻后母。他们的婚俗葬送礼仪与高句丽族相似。

妇女地位向较于中国相当高。丈夫到妻子家,见到妻家的人都要行礼,在自己家里却不礼敬父母。子弟杀死父兄不必害怕受到报复,但不敢伤害母亲,因为舅家的人一定会报复

与乌桓族有关的历史人物

乌桓族

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