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三顾草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1]。《三国演义》[2] 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北上到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后人将其更名为《隆中对》)。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后来的种种攻略皆本于此。

成语典故出处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的歌颂

文学的模仿

  1. 《武功夜话》「三请竹中」。
  2. 《绘本太合记》「七顾栗原山」,人称「太合七顾」。
  3. 柴田炼三郎的《丰臣秀吉传记》。
  4. 竹中重治之子,竹中重门所著的《丰鉴》中,作了「今孔明」的比方。

现代用法

「三顾茅庐」的现在用法是企业为了求贤良栋材,亲自拿优渥的条件去寻问之,这就成了「三顾茅庐」。

相关成语

初出茅庐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3]

如鱼得水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近闻刘豫州三顾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就是说好像鱼和水般的契合。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4]

注释

  1. ^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
  2. ^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3. ^ 成语:初出茅庐 汉典
  4. ^ 中华民国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