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出幸

六次出幸指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皇帝因战乱六次出逃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从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的149年内,有6.7%或长达10年的时间内皇帝不在京师外逃避难(相当于靖康之变至端平入洛之时金朝占据汴京时间总合的9.1%),其中以唐僖宗出行时间最长。六次出幸事件离安史、黄巢之乱爆发时间不远。784年至黄巢之乱的96年(占唐朝总寿命的33%)内京师则相对稳定,无皇帝出逃躲避战乱。

唐朝皇帝弃京年表
战乱 占京者 皇帝 所至 阴历 共计时间 描述
安史之乱 范阳、卢龙、河东节度使安禄山 唐玄宗、唐肃宗 川蜀(今四川)、灵州(今宁夏) 756年6月13日至757年10月23日[1] 1年4个月 755年安禄山起兵,唐玄宗、和后来的肃宗分别出幸川蜀和灵州。次年9月28日京师克复,10月23日唐肃宗还京。
唐蕃战争 吐蕃 唐代宗 陕州(今陕西) 763年10月7日至763年10月21日[2] 15天 763年吐蕃入大震关,直取唐都长安,唐代宗出幸陕州,但不久很快便撤出长安。
泾原兵变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卢龙节度使朱泚 唐德宗 咸阳、奉天、梁州(均今陕西) 783年10月3日至784年7月19日[3] 9个月 783年10月3日泾原兵在长安叛变,唐德宗出长安,由咸阳到奉天,奉命入援的河中节度使李怀光也相继反叛。784年3月21日唐德宗自奉天奔往梁州,5月23日李晟克复长安,于7月19日迎唐德宗还京。
黄巢之乱 黄巢 唐僖宗 川蜀(今四川) 880年12月5日至885年3月31日[4] 4年5个月 880年黄巢逼近长安,宦官田令孜挟持唐僖宗入川蜀。883年4月8日李克用克复长安,由于长安宫室遭焚毁,一直到885年3月31日唐僖宗才还京。
朱玫之乱 邠州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 凤翔、宝鸡、兴元等(均今陕西) 885年12月25日至888年2月21日[5] 2年3个月 唐僖宗还京不久后,12月25日再次长时间离京,长安被朱玫和李昌符占据,后至宝鸡和兴元等地。886年朱玫被部将所杀,李昌符附唐,887年3月18日唐僖宗途径凤翔,李昌符再叛,8月1日奉命入援的武定节度使李茂贞斩杀李昌符,唐僖宗拜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888年2月21日还京。
李茂贞之乱 宣武节度使朱温 唐昭宗 凤翔(今陕西) 901年10月19日至903年1月27日[6] 1年3个月 朱温占据长安,宦官韩全诲挟持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李茂贞和朱温混战,朱温获胜,903年1月27日迎唐昭宗还京。
朱温之乱 洛阳(今河南) 904年1月26日至907年4月22日[7] 3年2个月 904年1月26日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其后建立后梁,以洛阳为西京,开封为东京。

注释

  1. ^ (756年6月乙未,6月13日)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
    (757年9月癸卯,9月28日)壬寅,至长安城西,陈于香积寺北澧水之东。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贼众十万陈于其北,李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陈……大军入西京。
    (757年10月丁卯,10月23日)丙寅,上至望贤宫,得东京捷奏。丁卯,上入西京。百姓出国门奉迎,二十里不绝,舞跃呼万岁,有泣者。上入居大明宫。《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2. ^ (763年10月丙子,10月7日)出幸陕州,官吏藏窜,六军逃散。
    (763年10月戊寅,10月9日)吐蕃入长安,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礼之孙广武王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为相。
    (763年10月庚寅,10月21日)悉众遁去,高晖闻之,帅麾下三百余骑东走,至潼关,守将李日越擒而杀之。
    (763年12月甲午,12月26日)甲午,上至长安,郭子仪帅城中百官及诸军迎于沪水东,伏地待罪。《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3. ^ (783年10月丁未,10月3日)发至浐水,诏京兆尹王浐犒师,惟粝食菜啖。众怒,蹴而覆之,因扬言曰:「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乃擐甲张旗鼓噪,还趣京城……贼已斩关而入,上乃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诸王、唐安公主自苑北门出,王贵妃以传国宝系衣中以从。《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上之幸奉天也,粮料使崔纵劝李怀光令入援,怀光从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
    (784年3月壬辰,3月21日)上将幸梁州,山南节度使盐亭严震闻之,遣使诣奉天奉迎,又遣大将张用诚将兵五千至盩厔以来迎卫……壬辰,车驾至梁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
    (784年5月戊戌,5月23日)晟顿含元殿前,舍于右金吾仗,令诸军曰:「晟赖将士之力,克清宫禁。长安士庶,久陷贼庭,若小有震惊,非吊民伐罪之意。晟与公等室家相见非晚,五日内无得通家信。」命京兆尹李齐运等安慰居人。晟大将高明曜取贼妓,尚可孤军士擅取贼马,晟皆斩之,军中股栗。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是日,浑瑊、戴休颜、韩游瑰亦克咸阳,败贼三千余众,闻泚西走,分兵邀之。
    (784年7月壬午,7月19日)壬午,车驾至长安,浑瑊、韩游瑰、戴休颜以其众扈从,李晟、骆元光、尚可孤以其众奉迎,步骑十余万,旌旗数十里,晟谒见上于三桥,先贺平贼,后谢收复之晚,伏路左请罪。《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
  4. ^ (880年12月甲申,12月5日)田令孜帅神策兵五百奉帝自金光门出,惟福、穆、泽、寿四王及妃嫔数人从行,百官皆莫知之……晡时,黄巢前锋将柴存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帅文武数十人迎巢于霸上。
    (881年4月壬午,4月5日)黄巢帅众东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门入,弘夫继至,处存帅锐卒五千夜入城。
    (881年4月丁亥,4月11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
    (883年4月甲辰,4月8日)克用等自光泰门入京师,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
    (884年9月己未,9月2日)上以长安宫室焚毁,故久留蜀未归。
    (885年3月丁卯,3月31日)二月,丙申,车驾至凤翔。三月,丁卯,至京师;荆棘满城,狐兔纵横,上凄然不乐。己巳,赦天下,改元。时朝廷号令所在,惟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5. ^ (885年10月癸丑,10月2日)时朱玫、李昌符亦阴附朱全忠,克用乃上言:「玫、昌符与全忠相表里,欲共灭臣,臣不得不自救,已集蕃、汉兵十五万,决以来年济河,自谓北讨二镇;不近京城,保无掠扰。既诛二镇,乃旋师灭全忠以雪仇耻。」上遣使者谕释,冠盖相望。朱玫欲朝廷讨克用,数遣人潜入京城,烧积聚,或刺杀近侍,声云克用所为。于是京师震恐,日有讹言。
    (885年12月乙亥,12月25日)克用进逼京城,乙亥夜,令孜奉天子自开远门出幸凤翔。
    (886年1月戊子,1月8日)戊子,令孜请上幸兴元,上不从。是夜,令孜引兵入宫,劫上幸宝鸡,黄门卫士从者才数百人,宰相朝臣皆不知。
    (886年3月丙申,3月17日)丙申,车驾至兴元。
    (887年3月壬辰,3月18日)壬辰,车驾至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恐车驾还京虽不治前过,恩赏必疏,乃以宫室未完,固请驻骅府舍,从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7年6月壬子,6月10日)壬子,以扈驾都将、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以讨昌符。
    (887年8月壬寅,8月1日)八月,壬寅朔,李茂贞奏陇州刺史薛知筹以城降,斩李昌符,灭其族。
    (888年2月己丑,2月21日)壬午,发风翔。己丑,至长安。庚寅,赦天下,改元。以韦昭度兼中书令。《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
  6. ^ (901年10月丁酉,10月19日)时朱全忠、李茂贞各有挟天子令诸侯之意,全忠欲上幸东都,茂贞欲上幸凤翔……韩全诲闻朱全忠将至,丁酉,令李继诲、李彦弼等勒兵劫上,请幸凤翔,宫禁诸门皆增兵防守,人及文书出入搜阅甚严。《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902年9月丁未,9月4日)旦,偃旗帜潜伏,无得妄出,营中寂如无人。景与众骑皆出,忽跃马西去,诈为逃亡,入城告茂贞曰:「全忠举军遁矣,独留伤病者近万人守营,今夕亦去矣,请速击之!」于是茂贞开门,悉众攻全忠营,全忠鼓于中军,百营俱出,纵兵击之,又遣数百骑据其城门,凤翔军进退失据,自蹈藉,杀伤殆尽。茂贞自是丧气,始议与全忠连和,奉车驾还京,不复以诏书勒全忠还镇矣。
    (903年1月己巳,1月27日)甲子,车驾出凤翔,幸全忠营,全忠素服待罪……己巳,入长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7. ^ (904年1月壬戌,1月26日)车驾发长安,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7年4月戊辰,4月22日)戊辰,大赦,改元,国号大梁。奉唐昭宣帝为济阴王,皆如前代故事,唐中外旧臣官爵并如故。以汴州为开封府,命曰东都;以故东都为西都;废故西京,以京兆府为大安府,置佑国军于大安府,更名魏博曰天雄军。《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