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落太师也先的部队进攻明朝,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明长城于此时尚未完成,并且御驾亲征在宣宗前几乎成为明朝的惯例,宦官王振不顾朝臣反对,鼓励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七月命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朱祁镇率军50万亲征,出居庸关,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

出征

此次出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已经不稳。八月在大同听宦官郭敬说前方战败,王振开始惊慌撤退,撤出大同。然而王振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让英宗到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不顾大同总兵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反对,匆忙改变行军路线。行四十里后,又怕大军过境损坏家乡庄稼,又急令军队转道宣府(今河北宣化),此时瓦剌大军追至,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战死沙场。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骑五万前去阻击,至鹞儿岭,中伏死,五万骑全部覆没。在8月14日到达土木堡(河北怀来县东南),离怀来城仅20里,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武刚车没能到达(古一车当八十人,近十万战力未至),下令就地宿营。以武刚车战对马弓是明初期对付北虏的固定阵式,若不能有效合围,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很容易被机动性高的弓骑兵屠杀,未中诈术前,等候武刚车会合是有其必要性。没有足够的车队保护,到怀来城的20里路,是寸步难行。

被俘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英宗不疑有他,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明英宗盘而坐,不久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大铁锤所杀,樊忠不久亦战死。此役明军死亡过半,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北京保卫战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城,举朝震动,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后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总揽京城守卫战军务)、吏部尚书王直等拥立朱祁钰即位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百官哭谏严惩王振,马顺为王振遮护,喝逐群臣,给事中王竑怒不可遏,杀马顺、毛贵和王长随等泄忿,籍没王振家产,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迟死。同年十月,也先军攻至北京城下,欲用明英宗为人质,向明廷进行勒索;此时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议和,将首都南迁。另一派以于谦为首,主张保卫京城。在京师保卫战中,京师民众起而支援明军,打击也先的部队。也先受到夹击,勒索不成,挟英宗北还。不久也先与明廷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但景泰帝并不想派人迎回英宗。

归来

景泰元年(1450年)朱祁钰遣都御史杨善往迎,也先接见杨善,故意刁难杨善。杨善变卖家产,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将英宗赎回,英宗归途要许彬代替他写「罪己诏」。英宗后为景帝幽禁于紫禁城东华门外南宫(崇质宫),门外是大粪场和乱坟岗。朱祁钰命将大门上锁并灌铅,由锦衣卫看守,食物由小洞递入,实际上是一名高级囚犯。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和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徐珵)等密谋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立此年为天顺元年,是明朝唯一使用两个年号的皇帝。不久,明景帝死去,于谦与王文以谋逆罪被杀,史称「夺门之变」。土木之变后,瓦剌势力大振,明朝北边长期处于挨打局面。

参考文献

出处

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