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后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权力,消灭蜀汉,基本上完成了取代曹魏。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文帝

生平

继其父兄

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244年作为征蜀将军随曹爽伐蜀。

249年(魏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族灭曹爽一家,开始专权国政。

251年司马懿死后,他的兄长司马师继父丞相位,他本人继父晋公位,废魏帝曹芳,立曹髦。

255年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代替他,成为曹魏国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官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

256年又进为大都督、高都公。

浮淮静乱

256年,司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反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反叛。司马昭则率军征伐诸葛诞。东吴派文钦与全怿、全端、唐谘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趁王基包围圈未完成而领兵进入寿春城。司马昭指挥魏军主力包围了寿春的近十八万吴军和叛军,一面设计让他们误以为救兵将至,不再节约粮食,一面招降瓦解敌军,诸葛诞的部下大量归降,突围攻击魏军防御工事未成,内部矛盾激化,诸葛诞杀文钦,文钦的儿子投降司马昭,绕城劝降,城中将士见文钦的儿子都被赦免,皆有降意,司马昭见城上守军都持弓而不放箭,就下令说可以攻城了,魏军攻入寿春,胡烈临阵斩诸葛诞,战役结束。这次战役吴军直接投入战斗的高达十几万,和诸葛诞的十八万军队相加超过三十万,超过了司马昭指挥的二十六万人,而魏国还要在西部抵御蜀国的进攻,最终司马昭以少胜多,赢得战争。司马昭因功被晋升为相国,但不受。

昭心可见

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人,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并且率领宫人300余人讨伐。有近臣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从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后来司马昭以罪诛杀成济一族。司马昭立曹奂为曹魏元帝。

魏灭蜀之战

263年夏,权握曹魏实权的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发动最后的战役,处死反对伐蜀的将军邓敦,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锺会的军对相持,锺会不能前进。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并在绵竹击杀诸葛瞻,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众投降钟会,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后来,下令把宦官黄皓处死。

追封文帝

魏元帝于264年5月2日(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并晋升为晋王,加九锡。

265年司马昭死后葬在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建立后他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评价

家庭

父亲

司马懿

母亲

张春华

妻妾

  1. 王元姬(元配,文明皇后)
  2. 李琰(妾室,泰始三年(267年),拜为修华[1]
  3. 王宣(妾室,泰始三年,拜为修容[1]
  4. 徐琰(妾室,泰始三年,拜为修仪[1]
  5. 吴淑(妾室,泰始三年,拜为婕妤[1]
  6. 赵○(妾室,泰始三年,拜为充华[1]

兄弟

  1. 晋景帝司马师,张春华所生。司马炎建晋后追尊为晋景帝。
  2. 平原王司马干,张春华所生。
  3. 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伏夫人所生。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4. 琅邪武王司马伷,伏夫人所生。晋元帝祖父。
  5. 清惠亭侯司马京,伏夫人所生。
  6. 扶风武王司马骏,伏夫人所生。
  7. 梁孝王司马肜,张夫人所生。
  8. 赵王司马伦,柏夫人所生。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曾一度称帝。

儿子

  1. 晋武帝司马炎,王元姬所生。
  2. 齐王司马攸,王元姬所生,因景帝司马师无子过继给司马师。
  3. 城阳哀王司马兆,年十岁时死,以司马景度为其后。
  4. 辽东悼惠王司马定国,年三岁时死。
  5. 广汉殇王司马广德,年二岁时死。
  6. 乐安平王司马鉴
  7. 燕王司马机
  8. 皇子司马永祚
  9. 梁王司马延祚,因梁王司马彤无子过继给司马肜。

女儿

  1. 京兆公主(《晋书·后妃传》)
  2. 常山公主(《晋书·王济传》、《文选》注引王隐《晋书》)

注释

  1. ^ 1.0 1.1 1.2 1.3 1.4 《晋起居注》(刘宋)刘道荟,(清)黄奭辑,相关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