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殷商军队和周武王军队的决战,史曰「武王克殷」。由于商纣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战争缘起

商朝后期,周武王十一年(前1027年或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此时纣王正派大军远征东夷之际,周武王见机不可失,在吕望等人辅佐下,以兵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1],东进突袭商朝,总兵力史称有甲士四万五千人,此说夸大。临行前,鱼辛谏阻[2]

同月二十一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国」(商为王畿,臣属为方国)部落部队会合。二十八日周军由孟津冒雨东进[3],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而东行,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急行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4]

纣王得知消息,只得仓促部署军队,但此时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武装大量奴隶迎战周师,《诗经》上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史称有七十万之众,较夸张,但兵力肯定较周武王军队多许多。二十七日清晨,周军庄严誓师,历数商纣王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战争经过

誓师结束,武王下令发起总攻击,先遣太公吕尚以数百名精锐部队出击,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倒戈攻击纣王,周军在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大破商军,商朝大军顷刻瓦解[5]。纣王见大势已去,仓惶逃回朝歌,登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6],史称「牧野之战」。

据《尚书·周书·武成》描述牧野之战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极为血腥残酷。孟子观此书之后感叹:「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然而客观看当时情况,《尚书·周书·武成》所记载的情况可能比较接近事实。汉朝思想家王充评说:「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7]

战争结果

《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捕猎犀牛、虎、熊、鹿等动物,获取了大量的珠宝财物,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接下来周武王四处征伐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逐一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秦朝以前,中国素有「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因此武庚的封地仍获得保留。牧野之战后,商人南征的军队尚未完全消灭,一部分武力仍然保留在东夷,直到周成王、周公东征的时代才完全消灭。

年代考证

关于武王伐纣的年代在过去在研究上有45种说法(从前1130年—前1018年都有)[8]

假定的武王克商日程表

以上武王克商日程表,是据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排定的。六月的三个日子,王国维排定在四月,顾颉刚认为《世俘》记「四月」絭于周庙是「六月」之误。

注释

  1. ^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吕氏春秋·贵因》篇说:「武王选车三百,虎资三千,朝要甲子之前,而纣为禽」。
  2. ^ 《尸子》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在北方不北征」
  3. ^ 《吕氏春秋·贵因》说:「武王至鲔水(孟津附近),天雨雪,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日:『卒病,请休之。』」
  4. ^ 《说文》曰:「牧野,朝歌南七十里地」。
  5. ^ 《尚书·武成》曰:「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6. ^ 《殷本纪》曰:「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逸周书·世俘》曰:「甲子夕,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以自焚」。
  7. ^ 《论衡》
  8. ^ 江晓原、钮卫星:《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列出44种不同的说法,年代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这包含了日本学者7种,美国学者7种,英国、瑞典、韩国学者各1种。但此书忽略了黄道周的《三易洞玑》卷十:「戊子岁(前1053年)」之说。
  9. ^ 黄道周:《三易洞玑》卷十
  10. ^ 《四库提要‧历代甲子考》称:「鲁隐公以上甲子,《汉志》与《史记》不同。黄道周主《史记》,宗羲以其与《尚书》不合,尝与朱朝瑛反复辨论,谓当从班氏,以武王克商为己卯岁,历引《尚书》及《竹书纪年》以证之。此篇即答朝瑛之书。」
  11. ^ 《夏商周断代工程简报》第四十八期《武王伐纣问题讨论会纪要》
  12. ^ 陈汉章在《周书后案》中以为「方来」即纣臣「恶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