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背景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司隶以及部分豫州、扬州寿春一带。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结连乌桓,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建安三年(198年)十月,河内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表示中立,孙策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外围

建安四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1],归降曹操。刘表虽然表面上答应支持袁绍,但他并未出兵,持观望态度。[2]曹操用卫觊之计,镇抚关中,并在官渡开始构筑防御工事,以防备袁绍攻击许都。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出人意料地先进攻徐州的刘备。众将认为应先打袁绍,曹操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打,将来必有后患。袁绍有大志向,但反应迟缓,肯定不会行动的。」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于徐州,关羽被生擒投降,旋即还军官渡。不出曹操所料,袁绍迟疑不决,失去夹击曹操的良机。

二月,袁绍率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

四月,曹操用荀攸之计,声东击西,佯装欲于延津渡河,诱使袁绍分兵西向,实则轻兵突袭白马,颜良于阵间措手不及,为关羽所杀。白马之围遂解,曹操迁移民众,沿河西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骑兵解鞍放马,将辎重丢弃。文丑与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追至,士兵们争夺辎重,情况混乱。曹操以五百余骑,乘机突击,文丑死于乱军之中。此后,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关羽复投刘备。

当时,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汝南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为曹仁击破。

相持

八月,袁绍不听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自阳武逐渐进逼至官渡,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

九月,曹操与袁绍交战不利,转而坚壁拒敌。袁绍建高橹,垒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曹操于是制作霹雳车,发石击破橹楼。袁军又掘地道,曹军就挖长沟。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据《三国志·武帝纪》,曹操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3]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令徐晃等人骚扰袁军补给线。

奇袭

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宿于距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议增派蒋奇率部于侧翼掩护,袁绍不从。许攸献计轻军夜袭许都,也不被采纳;其家属犯法下狱,许遂与袁决裂,转投曹操。曹操光着脚出来迎接,问计于许攸。许攸告诉曹操,袁军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守备不严,劝他轻兵破袭,则袁将自败。

曹操当机立断,发动乌巢之战,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领步骑五千人,伪装成袁军蒋奇部队,人衔枚马缚口,携带柴草,从小路夜行,迅速赶到乌巢,纵火围攻,淳于琼部惊慌混乱。拂晓,淳于琼才发现曹操兵少,出阵反攻,曹操率军突击,淳于琼又退守营中。袁绍得知军情,只派轻骑救援淳于琼,而命令张合、高览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营。张合认为,乌巢战场才是战局关键,应全力救援,袁绍不听。援军迫近乌巢时,曹操鼓舞士气,集中兵力,先斩淳于琼,再破援骑,将袁军物资全部焚毁。

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谋士郭图进谗言陷害张合、高览,张、高二人获知后方有变,率部降曹。于是袁军完全崩溃,袁绍与长子袁谭仅率兵八百渡河逃回北方。

结果

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再发生仓亭之战,袁绍再败。在两次战胜后,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绍元气大伤,已无力与之争衡。建安七年,袁绍忧病而死,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乘乱进取,终于建安十二年统一北方。

其他战后相关事务:

  1. 官渡之战后,曹操捕捉到沮授。沮授原是曹操好友,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 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 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 官渡之战后,河北数万降卒皆被曹操坑杀[4]

影响

曹操解除北方危机,奠定统一河北的契机。

参战人物

  • 曹操军
    • 曹操(统帅)
      • 郭嘉
      • 董昭
      • 贾诩
      • 刘延(东郡太守,守白马)
      • 程昱(守鄄城)
      • 关羽
      • 张辽
      • 阎柔
      • 鲜于辅
      • 徐晃
      • 史涣
      • 曹洪
      • 荀攸
      • 夏侯渊
      • 曹仁
      • 乐进
      • 于禁
      • 李典
      • 许褚
  • 袁绍军
    • 袁绍(统帅)
      • 袁谭
      • 郭图
      • 沮授(监军,被俘)
      • 田丰(被袁绍杀害)
      • 许攸(投奔曹操)
      • 颜良(白马之役中战死)
      • 文丑(延津之役中战死)
      • 韩猛
      • 蒋奇(乌巢之役中战死)
      • 淳于琼(乌巢之役中战死)
      • 眭元进(乌巢之役中战死)
      • 韩莒子(乌巢之役中战死)
      • 吕威璜(乌巢之役中战死)
      • 赵叡(乌巢之役中战死)
      • 何茂(投降)
      • 王摩(投降)
      • 高览(投降)
      • 张合(投降)
      • 蒋义渠
      • 审配(其二子被俘)
    • 刘备(以客将身份参战)

参考文献(外部连结)

  1. ^ 《三国志-贾诩传》: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
  2.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3. ^ 《三国志-荀彧传》原文:「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4. ^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另《三国志‧武帝传》裴松之注:「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