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暂治

大中之治是指唐朝的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

唐宣宗于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使得大唐国势复振。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册府元龟》:「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唐鉴》:「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旧唐书》宣宗本纪:「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资治通鉴》:「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清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论「小说载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温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1],评价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大力称颂,有天壤之别。

注释

  1. ^ 读通鉴论- 卷二十六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