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后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权力,消灭蜀汉,基本上完成了取代曹魏。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文帝。
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244年作为征蜀将军随曹爽伐蜀。
249年(魏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族灭曹爽一家,开始专权国政。
251年司马懿死后,他的兄长司马师继父丞相位,他本人继父晋公位,废魏帝曹芳,立曹髦。
255年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代替他,成为曹魏国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官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
256年又进为大都督、高都公。
256年,司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反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反叛。司马昭则率军征伐诸葛诞。东吴派文钦与全怿、全端、唐谘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趁王基包围圈未完成而领兵进入寿春城。司马昭指挥魏军主力包围了寿春的近十八万吴军和叛军,一面设计让他们误以为救兵将至,不再节约粮食,一面招降瓦解敌军,诸葛诞的部下大量归降,突围攻击魏军防御工事未成,内部矛盾激化,诸葛诞杀文钦,文钦的儿子投降司马昭,绕城劝降,城中将士见文钦的儿子都被赦免,皆有降意,司马昭见城上守军都持弓而不放箭,就下令说可以攻城了,魏军攻入寿春,胡烈临阵斩诸葛诞,战役结束。这次战役吴军直接投入战斗的高达十几万,和诸葛诞的十八万军队相加超过三十万,超过了司马昭指挥的二十六万人,而魏国还要在西部抵御蜀国的进攻,最终司马昭以少胜多,赢得战争。司马昭因功被晋升为相国,但不受。
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人,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并且率领宫人300余人讨伐。有近臣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从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后来司马昭以罪诛杀成济一族。司马昭立曹奂为曹魏元帝。
263年夏,权握曹魏实权的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发动最后的战役,处死反对伐蜀的将军邓敦,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锺会的军对相持,锺会不能前进。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并在绵竹击杀诸葛瞻,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众投降钟会,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后来,下令把宦官黄皓处死。
魏元帝于264年5月2日(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并晋升为晋王,加九锡。
265年司马昭死后葬在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建立后他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懿
张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