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即徐巿(「巿」,拼音:fú ,注音:ㄈㄨˊ ,分勿切 ,音同「弗」)[1],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为一方士,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徐福的出生地及祖籍尚有争议,目前一般认为其出生并生长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徐福村(原名叫徐阜村),秦朝时此地建赣榆县属琅琊郡;祖籍是今山东省龙口市徐福镇人或为青岛市黄岛区人。
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
《史记》中记录徐福东渡之事比较多内容的是「淮南衡山列传」,其中包括徐福从东南到蓬莱,与海神的对话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为礼物等事,一般认为这是徐福对秦始皇编造的托辞,还记载了徐福再度出海携带了谷种,并有百工随行。这次出海后,徐福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也可能在琵琶湖一带),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来」,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淮南衡山列传」与「秦始皇本纪」稍有不同,称徐福并未开始就带数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寻访仙家多年未果的情况下,再度出海时率数千童男女出海。
关于徐福所要寻访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记》「封禅书」只是说在渤海中,即海州湾以北的海,并不能确定具体位置。而平原广泽在何处,更是不能考证,但连云港市自明清以来南大门就有一条瀛洲路,以及在赣榆县前海州湾之中有一座小岛——秦山岛。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有提及徐福东渡之事。《三国志》提到了徐福到达亶洲(一作澶洲)并滞留不归。在《三国志》的记载中,亶洲与夷洲在同在中国外海的东南方向,并相距不远。有人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亶洲就是日本,与倭国是一个地方的两个名字。《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倭国「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说明那时候中国人认为倭国在中国外海的东南方向。《后汉书》也是同样的记录但说东鳀人是他后人。
到了五代的后周时,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在《义楚六帖》(又称《释氏六帖》)的卷二十一「国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也叫倭国),今日的日本秦氏(日本古代渡来豪族)为其后代,仍自称秦人。并说徐福到达后,将富士山称为蓬莱。此为目前所知最早明确指出徐福滞留不归之地是日本的中国文献。不过有观点认为,义楚的记载很可能和日本的传说有关。因为义楚有一个日本醍醐天皇时代的僧人好友叫宽辅(法号弘顺大师,927年到达中国),义楚没有到过日本,关于富士山的记载很显然来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说法。
宋代欧阳修的《日本刀歌》明确指明徐福所滞留的地方就是日本,并且认为徐福东渡时携带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国遭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这种说法的真实性难以考证。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亲房所著《神皇正统记》将此事作为信史记录,称「孔子全经唯存日本矣」。
日本最早出现的徐福东渡到日本的记录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亲房所著《神皇正统记》。而成书于8世纪时的日本典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况,没有徐福东渡的记载。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中国8世纪时尚未明确提出徐福东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最早提到徐福的是源隆国的今昔物语。
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目前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传说中,日本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种、农具、药物及捕鲸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与徐福有关。佐贺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为主神。
日本官方为纪念徐福之伟绩,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举行相关祭祀活动,从宇多天皇到龟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达80多次,直到明治维新才停止。和歌山新宫市每年11月28日也庆祝徐福东渡,1980年他们庆祝徐福来日2200年。金立每五十年有一次徐福大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