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亦称高平陵事变或正始之变,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建立以后的一次重大政变。事件源自曹魏宗室曹爽和大臣司马懿之间的权力斗争,最后以司马懿罢免并杀害曹爽以及夺取大权而结束。
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239年)逝世,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辅政之初,曹爽因为司马懿年龄和威望较高,父侍之,凡事不敢转行。何晏向曹爽进言,因为权力不宜委之于人,后曹爽开始专权[1],重用何晏、邓扬、李胜、毕轨、丁谧等人,排斥司马懿;且不久即晋升司马懿为太傅而夺去了他的实权。之后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曹爽集团于是完全掌握宫中禁军。从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的运作,权倾朝野,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则被架空。
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为了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于正始八年(247年)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次年,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更在他面前装出重病的样子[2],因此令曹爽对他更为松懈;但于此同时,司马懿却与儿子司马师(当时为中护军)、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暗中准备发动政变。
正始十年正月(249年),少帝曹芳拜谒明帝之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乘机率兵发动政变,藉皇太后郭氏命令关闭洛阳所有城门,占据洛水浮桥。接着任命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军队;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军队。
司马懿控制城内,随即派人上奏皇帝曹芳,宣称奉皇太后诏书,罢免曹爽兄弟。奏疏先传至曹爽手中,曹爽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送给曹芳。大司农桓范在政变发生后不顾下属劝阻,出城劝曹爽前往许昌,然后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司马懿。 司马懿接连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人劝说曹爽投降,并允诺其只要罢兵息甲,交出兵权,仍可保留爵位。曹爽犹豫了一夜,最后认为投降虽然会失去权力,但以侯爵的身份应仍能享受荣华富贵;于是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曹爽兄弟罢官后随即回到府邸。
不久,与曹爽往来甚密的朝中侍从张当在严刑拷问之下供称曹爽和何晏计划在三月造反,于是曹爽与其同伙都被捕,而桓范亦因诬告司马懿谋反[3]而下狱,与曹爽等人一同处死,并且诛灭三族。后封曹真的族孙曹熙为新昌亭侯,邑三百户,供奉曹真的祭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