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是西夏仿汉字创制的,用于书写西夏语。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也随之逐渐湮灭无闻。如今,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西夏文的创立虽然字形与汉字相仿,但避免与汉字的雷同,也就避免了汉字及本身文字的混乱。西夏语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
西夏文字的创立历史上有多种说法,相传为景佑三年(1036年)十二月,大夏国主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费时三年而成。西夏文字是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又称蕃书或蕃文,目前总计共于6000余字。其结构多仿汉字,行体方整,但笔划繁冗,用点、横、竖、撇、拐、钩等组字,多斜笔,无竖钩。单纯字较少,由2个字甚至3、4个字合成一字者居多数。其中又大多数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一些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组成,类似拼音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极少。其书体有楷、行、草、篆,分别用于雕刻、手写和金石。
西夏文字创制后即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甚广。西夏国灭亡后,西夏文仍在继续使用。到了元代时(西元1227年)另称河西字,且其文化并未完全消失,元代人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经;明初时期亦曾刻印西夏文之经卷,到了明朝中叶,还有人以西夏文刻于经幢。此时距创造文字之时已历时约500多年。
后来发现的西夏文文献颇为丰富,有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历史著作《太祖继迁文》、辞典字书《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
《宋史》记载:「元昊自制番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
《辽史》记载:「德明(元昊父),制书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
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则认为:「元昊果叛,其徒遇乞先创造番书,独局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
清朝嘉庆甲子年(1804年)张澍与友人游大云寺,发现藏匿已久的西夏碑,当时无人能辨识。1898年,法国人德维亚(Deveria)首次考订此碑为西夏文。
1932年中国学者罗福成发表《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一文,将西夏文译成汉文。
西夏文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里笔画也相当繁杂。
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制,汉字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西夏文隶书。汉字书体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西夏文字则是汉字楷书笔画的模仿。西夏文篆书同样是据汉字小篆的模仿,未经过使用中的演化,所谓「屈曲类符篆」云云是宋朝人对「字画繁冗」的西夏文字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