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又称松锦大战,是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从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战争经历了三年,此役是明清双方的最后关键一役。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系东北边防,防卫金人。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清兵包围了锦州,「填壕毁堑,声援断绝」[1]。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山、杏山、锦州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2]

首战初捷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并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3],帝令承畴「刻期进兵」,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此时明军士气正锐,皇太极对清军失利心急如焚。

突围

崇德六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极带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4],六昼夜兼行500余里,七月十九日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决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5],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掉进壕堑里的不计其数,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就地处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夷大炮轰毁杏山城垣二十五余丈,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但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畴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思宗闻之大震,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影响

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京师大震,王朴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开庭审讯。御史郝晋发言:「六镇罪同,皆宜死。」「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书陈新甲复议,「但姑念其(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6] 请独斩王朴,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九日处死王朴。职方郎中张若麒被处以死刑,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给予削籍的处分。三桂受到降级处分,镇守宁远。松锦大战标榜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西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注释

  1. ^ 《明史·丘民仰传》,卷261,6769页
  2. ^ 《国榷》,卷九十七
  3. ^ 《国榷》卷九十七
  4. ^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5. ^ 无名氏撰:《吴三桂纪略》,载《辛巳丛编》
  6. ^ 《明史·曹变蛟传》,卷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