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田抗租,指中国明朝、清朝时期佃农反抗地主剥削的一种手段。
明代中期,中国的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大量土地迅速地向占人口少数的地主阶层集中。这样,农民一旦沦为佃户,不仅需要交纳沉重的地租,甚至会受到人身奴役,因而激起佃农的反抗,如明英宗正统年间福建的邓茂七起义,是为「抗租」。
此后,佃农抗租又往往采用霸占田地的手段,迫使地主为取得稳定的地租收入,只能保留田底权(即土地所有权),而将永佃权(即使用权)出让给佃农。造成了大量田亩出现「一田两主」的现象。进入清朝以后,霸田抗租发展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省,逐渐变成了地主和「二地主」(即拥有使用权的佃户)之间争夺实际土地权利的斗争。
中国大百科全书·霸田抗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