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格律

目前对于近体诗格律的理解,主要来自明清学者对唐诗的归纳,现代学者王力的《汉语诗律学》,更全面统计《全唐诗》,整理其规律。而在唐朝,对于格律的讨论则散见于当时各种「诗格」的纪录。大体而言,所谓格律限制可归纳为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亦即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押韵

押韵,又称入韵、叶韵。在中国上古口耳相传的诗歌中,即有韵语。而在具体的文献中,《诗经》是韵文最早期的典范,其押韵现象反映了上古音韵的系统。唐代以前,至近体诗形成之初,诗歌押韵主要以当时口语为依据。六朝以后,由于韵书出现押韵,渐趋严格。近体诗定型之后,自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以降以至明清甚至当代的旧体诗歌,则依照韵书的规定押韵。隋朝陆法言等人所编纂《切韵》,唐代时改编为《唐韵》,为科举时诗赋取士的依据。《唐韵》订有二百零六韵部,然而限定部份的韵部可以同用,经历代演变。金朝人王文郁所编韵书,大体反映唐宋人的押韵现象,后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刊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其实就是王文郁所著,这就是习称的「平水韵」,元朝时正式合并为一百零六韵,相沿使用,即今日所见的《诗韵》。虽各地汉语方言音系不同,作诗皆依「平水韵」的系统。

近体诗押韵时,大体以押平声韵为原则。诗篇之中,偶数句必须押韵,奇数句不押韵,首句则可选择入韵或不入韵。押平声韵的作品,不押韵的句子末字,需用仄声字;押仄声运的作品,不押韵的句子末字,则需改用平声字。至于一篇之中,必须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也不可通韵。偶有一二作品首句通用邻近韵部的作品,则称为「衬韵」、又称「孤雁入群」。

诗韵韵目

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平、上、去、入四部份,平声韵字较多,又分成上平声、下平声两卷。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二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廿一马 廿二养 廿三梗 廿四迥 廿五有 廿六寝 廿七感 廿八琰 廿九豏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廿一个 廿二禡 廿三漾 廿四敬 廿五径 廿六宥 廿七沁 廿八勘 廿九艳 三十陷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平仄

在永明声律四声理论兴起之前,《诗经》以降,乃至西汉辞赋,对于声调调和,所谓宫商、浮切、抑扬等等,多所探索,早已积累不少形式。早期对于声音的分别,往往藉由音乐的宫、商、角、征、羽或者浮、切、轻、重等描述词汇表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汉译佛经时,由于梵语有摩多、体文之分,遂使汉人逐渐探索发现汉宇的音韵结构,相传沈约最早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等四声之分。而依四声的声韵调配,在六朝时期有所谓「八病」的讨论。所谓八病,是指诗文之中,八种音韵调配的疵病。而八病的讨论,逐渐形成唐代近体诗歌平声与仄声调配的规律。在原本的八病之中,关于音韵调配的要求,较为烦琐细密,有些甚至扩大到与字面、字义的搭配,到唐人甚至有二十八病的说法,十分琐细,却难以严守。所以,后来慢慢演变出以平声、仄声搭配调节的格律限制。

所谓平仄的分别,即是将四声中上声、去声、入声并称为仄声,与平声相对。

声调谱

诗歌依照平仄交替安排,形成抑扬起伏的节奏,归纳出共同的格式,称为「声调谱」或「平仄谱」。目前所见的声调谱,大体是清人归纳唐人诗作而来,成为做诗依循的定格。声调谱以每两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诗作依首句第二字平仄,可分为「平起格」与「仄起格」,首句有入韵,亦有不入韵者,格式各有不同。

五言近体诗有:「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四种基本句式。七言近体诗则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四种基本句式。所有声调谱则由这些基本句式组织而成。一篇之中依其顺序,第一、第二句为一联;第三、四句为一联,以次类推。一联之中,前句为「出句」,后句为「对句」,「出句」末字为仄,「对句」末字为平,两句平仄相对,如「平平平仄仄」对「仄仄仄平平」;又如「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

相邻两联中,前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则要相近,称为「相黏」。依「相对」与「相黏」便可组成声调谱。如「五言绝句平起格,首句不入韵」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又如「七言绝句仄起格,首句入韵」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必须特别留意的是,近体诗押韵句,率押平声韵,故偶数句末字需用平声,首句则依入韵不入韵,入韵者末字用平声,不入韵者末字用仄声。而律诗、排律格式也依此,可按照相对相黏的模式推演出来。

拗救

所谓「拗」,是指声调谱中原该用平声之处,用了仄声;原该用仄声之处,用了平声。为使声韵协调,在其句中或一联之中上、下句的相对应位置调整平仄,称为「救」,合称为「拗救」。

对偶

中文独体单音,极易构成对偶形式,所谓对偶,乃指句型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应,如王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由上古文献、先秦作品中,对偶句型偶拾即是。古体诗中,有许多作品皆有对仗句。六朝至初唐骈文流行,通篇多用骈四俪六形式,文人研究对仗的类型,刘勰《文心雕龙》有〈俪辞篇〉专论对偶,提出所谓「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之分。唐上官仪有六对、八对之说。后人分法越细,日本留学僧空海《文镜秘府论》提出有二十九对之多。近体诗中,对仗更受严格格律限制,尤其律诗成熟后,规定颔联、颈联都须对仗,成为中国诗歌形式美之典范。对仗之美,并不局限于形式对称而已,许多诗人作品,一联之中,意义对应互补,阅读时有回环、映衬、互映的美感。

绝句简介

绝句,为近体诗体裁之一,一篇四句,有五言、七言之分,亦有少数六言作品。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即有五言绝句的形式产生,入唐以后称为「古绝」,原称为「短句」、「断句」、「截句」等,名称最早可见于六朝。「古绝」形式较为自由,并无严格的格律限制,常有押仄声韵的作品。至于格律化的绝句,又称「律绝」,须依守近体诗格式。

五、七言绝句应起源于古诗,随诗歌格律发展,而成为绝句,唐代达到极盛,宫廷、梨园、边塞、旗亭无不传唱。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牧、李贺、李商隐都是绝句的名家。宋朝以后,王安石、苏轼、陆游同样擅长绝句。

律诗简介

永明音律与六朝骈文对近体诗的对仗形式影响深远,永明时期之后,工稳的对仗诗篇已逐渐产生,到隋炀帝《江都宫乐歌》,初步建立七律的形式。

律诗最后成形于唐初,宰相上官仪为其代表,其作品「绮错婉媚」,风行当时,称为「上官体」,他提出所谓「六对」,归纳六朝以来的对仗形式。而杜审言诗作声律工整,有诸多五言排律作品,建立五言律诗的法度模范。至沈佺期、宋之问手中,律诗终告成熟,格律成为定式,当时并称为「沈宋」,民间律诗以杜甫、李商隐最为突出。

范例:

泬寥空色远,芸黄凄序变。
涸浦落遵鸿,长飙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万籁含宵唤。
峻雉聆金柝,层台切银箭。

——上官仪,《奉和颍川公秋夜》上官体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近体诗发展

近体诗发展,由南朝发端,刘宋时鲍照、颜延之、谢灵运等人尝试调节平仄,彰显韵律,是为「元嘉体」。萧齐时,格律逐渐严格,沈约、谢朓、任昉等「竟陵八友」为其代表,称为「永明体」,至初唐时,近体诗形式方才大致告成。

据现今流传「诗格」等作品,初唐格律与后代认知尚有差距,有许多不同音律调节的尝试,也未定型。到沈佺期、宋之问二人,律诗格律才算完成。沈佺期擅长七律,宋之问则长于五律,而后对押韵、平仄及对仗样式讨论,已渐趋一致。初唐文风华靡唯美,仍有六朝遗风。陈子昂、张九龄力转流行,逐渐建立唐人诗风。

初唐时期,格律与风格皆逐渐形成新体,进入盛唐时期,遂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所谓黄金时期,乃专就形式美感与抒情风格而言,这也是许多论者所以为唐诗的特色。盛唐时期,边塞、田园等风格、题材极盛,王维、孟浩然为田园自然诗风代表;岑参、高适、王之涣等人则长于边塞题材。

盛唐极致,则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