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行的一种货币,是唐代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流通货币。币面上下右左有「开元通宝」四字,又有人上右下左回环读作「开通元宝」,有说此为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元宝」为名的由来。
开元通宝继承了秦半两、汉五铢货币的形状、大小,每枚直径8分(约24毫米),重2铢4絫(音:累,十絫合一铢),一枚为一钱,十枚为一两。并由此演变出新的十进制重量单位—钱、两取代了过去的十二进制的铢、絫,其中的一钱(3.73克)即指开元钱一枚的重量。
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开元通宝的铸行,取代了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五铢钱,结束中国古货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在中国货币史上是一种重大的改革,使中国货币从记重的铢两制演进到按数记值的货币制度。
在越南,由于曾为唐朝属地,受安南都护府管辖,开元通宝亦在当地流通。据云南省钱币研究会与广西钱币学会编着的《越南历史货币》指出,越南在陈朝时期铸造的货币,仍与开元通宝有相似之处,反映了开元通宝对越南货币发展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