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日本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运动背景

经过两次英法联军的失败,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英法联军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藉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沦胥吏。

中央及地方代表势力

在中央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欣,文祥、沈桂芬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在地方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实践过程

外交

在1861年3月11日设置中国首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另为了应付对外通商事务,于天津置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将1844年在广州设立的五口通商大臣衙门(1866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迁至上海,掌管当地的对洋通商事务。到1870年李鸿章出任北洋通商大臣后,总理衙门的作用渐减,几乎所有外交事务都由在天津的李鸿章处理。

军事工业

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如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汉阳兵工厂(湖北汉阳,张之洞)、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和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等。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是官僚主义旧式管理,加上产品仅供政府使用,不计成本,使得这些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没有利润,因而很少有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属于官办性质,其经费主要来源是海关关税,军饷和厘金。所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领域而直接调拨给湘军,淮军与沿海各省军用。19世纪80年代后因为各局厂经费短缺,以往那种不计价格的调拨方式有所改变。例如南洋和广东先后向福州船政局订造兵船,均以协款名义先行预付船价半数左右。此后沿海各省中那一省需兵船就由何省筹款。并按照福州船政局为南洋代造快船成例办理。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的每年岁入中都有各省解还的军火费用。同时,各军火工厂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如果所产某种武器成本和售价过多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火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这些军事工业也逐渐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坚船利炮的购置过程

如果说总理衙门的成立,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标志的活,那么坚船利炮的诉求成为清中央政府的方针,也是洋务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记号。因为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中心内容,就是从坚船利炮引发出来的。是导致中败日胜局面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对外来剧烈刺激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国土狭长的日本,则可以较快的凝聚起来。在宗教方面,中国的儒教也阻碍了社会的变革,以致二十余年后爆发了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