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
江南主要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特指江浙长江以南至钱塘江口,加上扬州一带,江浙两省的核心地区,有时也包含安徽东南部及江西东北部。清代前期与中期最繁华的是苏州和扬州,还有杭州。
这里古称吴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浙两省地盘虽然不大,人口也不很多,大约只占国土面积和总人口的2%,但它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经济和人文在全国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朝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左右和赋粮总数的30%左右,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左右,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这里出产的丝绸和茶叶历来是宫廷内外的高档必需品,饮食也被认为是明清两朝宫廷菜系的正宗,至今国宴仍保留相当比例的扬州苏州菜谱。
六下江南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乾隆帝期间多次下谕,蠲免江浙、安徽上千万两银。第一次南巡时,谕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赋银228万两、安徽积欠 30万余两,及浙江本年应征银30万两。二次南巡,谕免苏、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20余万两。三次南巡,谕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等项27万余两。四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钱粮143万余两及浙江13万余两。五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银130余万两。六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欠银130余万两。总计六次南巡免银在1000万两以上。
但是,另一方面讲究排场,开支巨大,劳民伤财,负面批评不少。每次南巡历时四五个月,随驾当差的军人3000名左右,约需用马6000匹和船四五百只,还有几千名民工,用掉了上百万银两,还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1]
乾隆三十年正月,皇后、令贵妃、庆妃、容嫔等人陪同乾隆帝开始南巡。闰二月十八日,抵达杭州后,皇后突然被送回北京。乾隆帝回京后,收回皇后手中四份册宝。此后,乾隆帝虽未废除乌喇纳喇氏皇后之位,但她的待遇远不如普通妃嫔。皇后乌喇纳喇氏和乾隆帝在杭州发生了什么,成了千古之谜。
康熙朝,由王翚主笔绘制记录康熙帝南巡的《康熙南巡图》。乾隆帝南巡,则由宫廷画家徐扬照其体例绘制了《乾隆南巡图》。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进量绢本十二卷;六年后,再进纸本十二卷。在此之前,徐扬还创作了《南巡纪道图》,与《南巡图》不同之处在于只画山川风物,不画人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