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发生在公元960年的军事政变。后周禁卫军于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造反,并拥戴赵匡胤为皇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帝国的灭亡和宋帝国的建立,某程度上亦标志着五代十国时代开始迈入新时代。

背景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此时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的最高长官)、更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公元960年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很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秘密行事。2月3日,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动兵变,授意士兵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率兵回师开封,没有烧杀抢掠,「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1]。初三赵匡胤陈桥兵变还京,范质率王溥、魏仁浦责问赵匡胤,帐前罗彦环拔剑厉声:「三军无主,众将议立检点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王溥面如土色,降阶下拜,范质亦拜,匡胤亲自扶起,以优礼待之。

几乎没有任何抵抗[2],后周恭帝禅位,赵接任帝位,「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

赵即位后,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史称「陈桥兵变」。

史观

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及赵匡胤母亲之言:「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3]等史料来看,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早有预谋的军事政变。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戏码重演。

注释

  1. ^ 《画墁录》
  2. ^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回军开封。韩通抵抗,被军校王彦升杀死,全家皆被屠尽。韩通是陈桥兵变中唯一试图抵抗而被杀的后周重臣。
  3. ^ 《玉照新志》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