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明朝早期一系列由官方进行的远洋航海活动。1405年(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纽西兰[1]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无人能及[2]

下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3]。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4],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5]。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6]。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7]。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8]。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9]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六年正月,明成祖命工部造宝船四十八艘。永乐六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10],命太监郑和、王景弘,王贵通等[11]出使,费信随行[12],前往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拔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巴里等国,赐其国王锦绮纱罗[13],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浏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14]。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国,正使郑和奉帝命招敕,赐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为满剌加国,暹罗不敢扰[15]。中国宝船到此,立排栅,城设四门更鼓楼,夜间提令巡警。满剌加九州山盛产沉香,黄熟香;太监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标本6株[16]。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捧诏敕金银供器等到锡兰山寺布施,并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7]此碑现存于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趁贼兵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献亚烈苦奈儿与永乐帝,朝臣齐奏诛杀,永乐帝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释放亚烈苦奈儿和妻子,给予衣食,命礼部商议,选其国人中贤者为王[18]。选贤者邪把乃耶,遣使赍引,诰封为锡兰山国王,并遣返亚烈苦奈儿。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领妻子陪臣540多人来朝,朝廷赐海船回国守卫疆土[19]。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20]。八月礼部、兵部议奏,对锡兰战役有功将士754人,按奇功,奇功次等,头功,头功次等,各有升职,并赏赐钞银,彩币锦布等[21]

21条航线[22]
航线 起点 昼夜 终点
1 太仓刘家港 福建长乐太平港
2 福建五虎门 10 占城国
3 占城 3 真腊国
4 占城 10 暹罗国
5 占城 10 交栏山
6 占城 20 爪哇国
7 满剌加 9 苏门答剌
8 满剌加 3 阿鲁
9 苏门答剌 1 龙涎屿
10 苏门答剌 12 锡兰山国
11 苏门答剌 20 榜葛剌国
12 龙涎屿 5 翠兰屿
13 锡兰山国 10 古里国
14 锡兰山国 7 溜洋国
15 锡兰山国 21 卜剌瓦国
16 古里国 10 忽鲁谟斯
17 古里国 20 剌撒国
18 古里国 22 阿丹国
19 古里国 20 佐法儿国
20 小葛兰国 20 木骨都束国
21 忽鲁谟斯国 4 天方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23],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24]。郑和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25]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26]。郑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27]。1413年郑和船队到苏门答剌,当时伪王苏干剌窃国,郑和奉帝命统率官兵追剿,生擒苏干剌送京伏诛。[28]1413年郑和舰队在三宝垄停留一个月整休,郑和费信常在当地华人回教堂祈祷。郑和命哈芝黄达京掌管占婆华人回教徒[29]。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东非麻林迪(肯亚),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4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五日(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在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30],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31]。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32]。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33]。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宋末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之侄蒲日和,也与太监郑和,奉敕往西洋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34]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帝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35],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36]。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37]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0年1月),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余官兵,驾驶宝船61艘,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经徐山、十日到江苏太仓,二十日出太仓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驻留约一个月,在此期间,郑和在刘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年)春天,天妃宫修建完毕,郑和立《通番事迹记》碑:「……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明宣德六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达等立」[38]。」。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福建长乐港。郑和船队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39]。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十一月建成,树立《天妃灵验之记》碑[40],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41]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七年正月从占城起航,二月六日抵达爪哇。六月十六日起航,二十七日抵达旧港。七月一日启航,八日抵达满剌加。八月八日启航,十八日抵达苏门答剌。十月十日启航,十一月六日抵达锡兰山。十日启航,十八日抵达古里国。二十二日启航,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忽鲁谟斯。八年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国。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42],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二十日大船回洋。四月六日到苏门答剌。十二日开船,二十日到满剌加。五月十日回昆仑洋,二十六日到占城。六月一日启航,经南澳山,望郎回山,碗碟屿,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到南京[43]

宝船与人员

宝船

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瀛涯胜览》(1451年定稿)记录:

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44],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宽75米。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人员

马欢着《瀛涯胜览》记录: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目的 解说
宣扬大明威德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
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包抄帖木儿帝国 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45],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46]。明初时,帖木儿大举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结盟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主要目的。不过,根据史学家徐玉虎所言:「印度、红海等地无形中对帖木儿帝国采取半月形的外围攻势。」反映郑和下西洋之举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儿帝国。而帖木儿帝国内部在公元1405年帖木儿身故后也发生沙哈鲁争夺皇位事件。便证明了郑和下西洋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儿帝国。
发展海外贸易、企图殖民海外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但于明成祖年间仍然实施海禁政策,加上史学家徐玉虎指出明室要「阻钱货之外流」,所以殖民之说不太可能成立。
扫荡张士诚旧部 有历史学家指郑和下西洋是由于明成祖派遣郑和去扫荡元朝末年起义群雄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于张士诚身故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明成祖基于安全考虑便派遣郑和加之以扫荡。
解决军事复员问题 靖难之变期间,明朝国内出现饥荒。明成祖就加紧南粮北运的工程,并扩大对海军和陆军的需求。事情得到解决后,对海军的需求下降。为防止这批海军叛乱,明成祖便安排他们跟随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47],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48]

促进海外贸易

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师,夺得帝位,赏赐功臣士兵,召集天下儒生编辑永乐大典,造大船,遣太监郑和六下西洋,遣大兵攻打越南,又营建北京宫殿,用南方五省赋税,历14年营建武当山道观,所费以万万计,致使国库空虚,馈饷空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明成祖推动下西洋,扩大海外贸易。根据学者估计,下西洋贸易开放政策,为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49]。另外,得到明室发出勘合的藩属国因可以于3个通商口岸如泉州和宁波通商而向明朝国内输入了西洋货品,如芦荟、金镶戒指。

评价

  •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50]
  • 梁启超:「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瓦斯科·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51]
  • 孙中山:「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52]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认为,「迟至万历末年兵部仍存有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他认为刘大夏烧毁或藏匿郑和档案之说不足信,郑和档案可能在明末清初李自成攻打北京或清兵攻占北京城时亡失于战火。[53]

纪念

  • 地名,中国南沙群岛有多处以参与郑和下西洋的人士命名的岛礁
    • 郑和群礁,位于南沙群岛的群礁
    • 尹庆群礁,位于南沙群岛的群礁,来源于配合郑和行动的明朝中官尹庆
    • 马欢岛,位于南沙群岛的岛屿,来源郑和随员马欢

注释

  1. ^ 《1421:中国发现世界》(繁体版)(英)加文·孟席斯着 鲍家庆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3) ISBN 957-32-5071-3
  2. ^ 日本 上杉千年着 《郑和下西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一页 ISBN 7-80681-184-2
  3. ^ 《明成祖实录》 卷52
  4. ^ 马欢着 《瀛涯胜览·旧港国》
  5.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58页
  6. ^ 马欢着 《瀛涯胜览·古里国》
  7. ^ 郑鹤声:《从新史料考证郑和下西洋事之年岁》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67页 ISBN 7-5027-6377-5/K
  8. ^ 明朝设立宣慰使司,治理边疆少数民族,以从三品宣慰使为首,见明史卷七十六《职官志》《宣慰司》
  9. ^ 《明成祖实录》 卷52
  10. ^ 《明史》《成祖本纪》:「永乐六年九月癸亥,郑和复使西洋」
  11.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69页
  12. ^ 冯承钧校注《瀛崖胜览》序 第六页,中华书局 1955
  13.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58页
  14. ^ 明陆容 《菽园杂记》卷三
  15. ^ 明费信《星槎胜览·满剌加国》
  16. ^ 明费信 《星槎胜览·九洲山》
  17. ^ 明费信 《星槎胜览·锡兰山国》
  18. ^ 《明成祖实录》 卷77
  19. ^ 《明史·满剌加传》
  20. ^ 《明史》 卷326 《锡兰山传》
  21. ^ 《明成祖实录》 卷78
  22.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32-133页
  23. ^ 明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
  24. ^ 《明成祖实录》 卷86
  25. ^ 明马欢《瀛涯胜览·占城国》
  26.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77页
  27.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77页
  28. ^ 明费信《星槎胜览·苏门答剌国》
  29.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071页
  30. ^ 泉州镇抚蒲日和《泉州灵山回教先贤墓行香碑》,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86页
  31.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85页
  32.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86页
  33. ^ 向达校注 《西洋番国志》附录二·五《长乐山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53页 中华书局
  34. ^ 《蒲日和传》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4页
  35. ^ 《明史》卷三百四 《郑和传》
  36. ^ 向达校注 《西洋番国志·宣德帝宣德五年五日敕书 》10页 ISBN 7-101-02025-9
  37. ^ 向达校注 《西洋番国志》附录六: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55-56页 ISBN 7-101-02025-9
  38. ^ 郑和《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598-599页 14页
  39. ^ 清 杨俊说 《湄州屿志略》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602页
  40.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601页
  41. ^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603页
  42. ^ 康熙《江宁县志》记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
  43. ^ 向达校注 《西洋番国志》附录六: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56-57页 ISBN 7-101-02025-9
  44. ^ 明 马欢原著 万明校注 明钞本 《瀛涯胜览》校注 第5页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5027-6378-3
  45. ^ 向达《试论郑和》
  46. ^ 尚钺《中国历史刚要》
  47. ^ 《当中国称霸海上》,(美)Lousis Eevathes: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ISBN 0-671-70158-4
  48. ^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第1页 ISBN 7-5027-6377-5
  49. ^ 田培栋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所获财富的估计》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270-272页
  50. ^ 伯希和 《郑和下西洋考》
  51. ^ 梁启超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52. ^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建国方略》
  53. ^ 郑鹤声 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