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语: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满清和英国就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背景

清廷闭关政策

中国自古因自身历史条件自居天朝上国,视其它国家为未开化之国,未对传统的范围外的国家民族有足够的了解。明末清初以来,愈来愈多欧洲人东来中国发展贸易,但清朝自康熙以来一直收紧外贸政策,对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7月6日,定海沦陷。是役,英军旗舰「马利拿」号在岱衢洋百亩田礁触礁,船底洞穿,「威里士里」号成为旗舰。(中国方面称英军之所以北犯浙江,是因为遭早已于当地准备作战的林则徐击退,之后转而攻击厦门,亦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败。但英国方面的指令从一开始已是进攻定海。)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开始动摇。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使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第二阶段

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但义律先下手为强,于1841年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靖远炮台将士奋力抵抗

日本幕末

由于德川幕府正在发动「异国船打击令」,对于清朝战败消息亦感错愕,但因在锁国期间仍透过荷兰医学学习,幕府更早了解鸦片战争的国际意义,日本天保13年(1842年)提出「柴水给与令」对欧美船舶提供必要燃料及补给,天保14年(1843年)昌平学校的斋藤竹堂着有「鸦片始末」小册子,对于清朝缺乏准备及西洋各国的武力感到忧虑。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亦日本传播,书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有助于幕末改革。1854年接受美国「劝告」通商结束锁国,1867年幕府将政权移交给明治天皇,进行现代化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文化资产

广东

台湾

参考文献

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