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1]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生平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天子,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是汉代初期的相国曹参。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曹操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从兄,若真如此,则曹操为汉惠帝太仆夏侯婴的后裔。

早年

曹操少时机警过人,通权谋机变,以侠义自任,行为放荡不羁,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不为世人看重。只有桥玄、何颙、李瓒和王俊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将来一定会安定天下。[2][3][4][5][6][7]当时曹操还默默无闻,桥玄建议曹操去结交当时的名士许劭,以提高名望。于是曹操就去拜访许劭,许劭鄙视曹操的为人,不肯给他看相,曹操找到机会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给曹操做出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另说:「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才逐渐知名。[8][9][10]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过桥玄之墓,下令祭祀桥玄,并且写了悼文。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曾经潜入中常侍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手舞着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20岁时,通过察举孝廉成为郎官。稍后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11]。上任数月,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杀。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可曹操是依法而行,这些人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转而称赞他做得好,举荐他去担任地方官。熹平六年(177年),曹操被任命为顿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阉党所害。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

陈留起兵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朝廷任命曹操为骑都尉,前往颍川镇压。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任职后罢免了贪污官员约8成,并严令禁止当时风行的宗教迷信。据说因为曹操当政素称严明,济南郡一带作乱之徒听说曹操要来了,都纷纷潜逃到别的郡县。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但是曹操没有就任,称病回乡[12]。当时天下纷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13]后来王芬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这时,曹操被起用为典军校尉。不巧的是,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进京,胁迫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京城也陷入混乱。为了稳定局面,董卓想拉拢曹操,上表奏请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没有接受董卓给他的官职,而是更名改姓,潜逃出洛阳。

回到家乡陈留之后,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乡勇,豪强卫兹也倾家财助之,率先揭竿举义,讨伐董卓。次年,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势力,一齐举兵反董。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行使奋武将军之职。但董卓军势力强盛,袁绍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认为董卓焚烧皇宫,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大失人心,正是「此天亡之时也」。于是独自引兵西进,结果于汴水遭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箭矢,坐骑也伤重不起,后得曹洪出让自己的坐骑,才死里逃生。此时曹操自己所带领的士兵不过5千人[14],而其他诸军兵士十余万,却每天只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为联军出谋划策,但未被采用。曹操只好与夏侯惇一起前往扬州招募兵勇,得兵4千,但行至龙亢时,士卒哗变。曹操提剑连杀数十人,叛军逃窜,不叛者5百余人。

局面僵持之时,联军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先是刘岱杀死桥瑁,让王肱当了东郡太守。接着袁绍和韩馥又考虑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曹操表示他还是拥戴长安的献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从此,曹操就更加认为袁绍行事不正,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埋下伏笔。而刘虞坚拒,表示自己宁可投奔鲜卑,也不接受僭越之举,此事遂不了了之。拥立新帝未成,袁绍却趁机胁迫韩馥,夺取了冀州。初平二年(191年)曹操讨伐入侵东郡的黑山军,袁绍上表朝廷推举曹操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吕布所杀。

逐鹿中原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交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历经苦战,鲍信战死,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逼降黄巾军,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并男女百余万口,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方势力才渐成气候。

后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派系的同盟军,刘备、孙策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是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袁绍,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一说负责护送的陶谦部将杀害曹嵩并取其财货逃亡)[15]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16]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性格中暴躁引发的残忍嗜杀,使其残忍本性爆发。

兴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兖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兖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兖州牧地位。

奉戴天子

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迁出长安,进驻安邑。次年,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17],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进。不过此时皇帝(或其掌权之臣)对曹操仍有疑虑。但曹操势力强盛,数月之间又击破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朝廷乃封曹操为建德将军。稍后不久,升任镇东将军,且进封为费亭侯。费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腾的爵号,可见朝廷已对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汉献帝入驻洛阳。随后曹操也进军洛阳保卫京城,皇帝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对中央朝政的实际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阳经董卓破坏,已残破不堪,董昭等劝曹操定都许。

两个月后,东汉迁都于许。皇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又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耻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时袁绍势力比曹操强大,因此曹操坚持把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车骑将军之职。

连年征战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发生过由于粮食极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为发展经济恢复民生,定都许县之后,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曹操因为奉戴天子,某种程度上促使汉朝「宗庙社稷制度」得以重建,这也吸引了许多拥护东汉朝廷的人才来归附,加之曹操用人有术,不停地举着天子旗号东征西讨,实力日强。

建安二年(197年)征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校尉典韦殿后下逃亡,但曹昂、曹安民与典韦也阵亡。此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后来张绣接受谋士贾诩的建议,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对荆州北部的控制,并消除了许都南面的威胁。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计策,开决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后生擒吕布、陈宫,把徐州纳入势力范围。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涣、曹仁、于禁和徐晃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到这时,曹操已经实际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和徐州,并向南延伸到荆州北部,向北则进入河内。这时,袁绍也已兼并公孙瓒的势力,占据黄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并州,「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意图发兵攻打许都。当时,很多曹军将领都认为无法抵挡袁绍的进攻,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