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赔款,是中国清朝政府在1901年9月7日与西方十一国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所规定的赔款,因系针对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出兵中国,因此被称为庚子赔款。
西方各国要求中国赔款的理由包括:1、支付出兵战费及利息;2、赔偿各国侨民、传教人员、商人及企业损失;3、赔偿各国教会损失;4、赔偿中国教民损失。四亿五千万两的数目是以当时中国人口估算值(4.5亿)为基础,按每名中国人赔付一两的数目来确定的,带有羞辱性质。这笔赔款被称为「大赔款」,此外还有17个省的中国地方官绅分别与各国领事、教士、教民协商议定了纹银22,272,708两的地方赔款[参 1]。其中5,386,000两归入大赔款。地方赔款的实际支付额为纹银16,886,708两,被称为「小赔款」。[注 1]
在庚子赔款4.5亿两纹银的分配比例中,俄国所获最多,达2.84亿卢布(包括中东铁路损失7000万卢布、直接战费2亿卢布及利息1400万卢布,赔款衍生利息未计算在内),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8.97%;其次为德国,占总数的20.02%;其他各国的分配比例为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义大利7.32%,比利时1.89%,奥匈帝国0.89%,荷兰0.17%,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挪威四国各占0.025%。
各国赔款分配比例,除考虑到出兵数量、战费支出多寡以及财产损失外,德国因其外交官克林德遇害故要求巨额赔偿。法国为中国天主教会保护国,因此其所得赔款(主要为「小赔款」)中,有一部分用于修缮被毁教堂,以及支付给中国遇害天主教教民遗属,作为抚恤金。[注 2]
1904年,天津教案中烧毁的望海楼天主堂,使用庚子赔款按原貌修建。
1909年,在中国驻美国公使梁诚的多方游说下,美国决定减免其所得赔款的一部分,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教育费用建立「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之肇始)。鉴于其在外交上的作用,这一做法也得到了英国、日本和法国三国的仿效。
中国驻美国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国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照条约中国应付美国赔款2444万778元8角1分,经罗斯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1078万5286元1角2分,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为纪念罗斯福总统对清华立校的贡献,清华的西体育馆被命名为「罗斯福纪念体育馆」(Roosevelt Memorial Gymnasium),并在面墙上铸其雕像(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后作为「帝国主义侵略」象征被铲除)。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7月11日,美国核减赔款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中国,中国外务大臣庆亲王奕劻答复上述公文说:
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
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清政府于1911年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当中部分资金在北京建立「留美预备学堂」,毕业生直接进入美国大学三年级留学。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为留学美国的中国青年所建立的预备学校,也是位于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及位于台湾新竹的国立清华大学之前身。
就在建立清华学堂的同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取代了满清王朝。民国政府继续按4%的年息向各国支付庚子赔款,而美国继续每年退款给中国,用于教育事业。当代中国以及海外华人中的很多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和科学家,当年都接受过庚子赔款的奖学金赞助。
1924年,美国政府又宣布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把余下的所有赔款全数退还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处在战乱时期,没有稳定的中央政权,美国政府委托由美中两国人士组成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管理退款。基金会用退还的赔款兴办文教事业,继续培养留学生并资助清华大学,还在1931年建立了当时远东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国立北平图书新馆」。这是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的前身。
清华将美国退款的使用剩余部分存放至美国银行设立「清华基金」。1949年,梅贻琦校长前往美国掌控此基金,后前往台湾新竹复建国立清华大学,至今此基金利息仍每年由银行拨付给国立清华大学(新竹)。[1]
而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
随后,日本和法国也相继仿效美国将赔款的一部分用于资助中国年轻学生到本国留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乃战胜国,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赔款。
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也在1920年宣布放弃对俄庚子赔款。
中国对义和团运动各受害国的赔款支付到1938年时终止,实际共支付赔款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两,折合银元则约为十亿元。[参 2]
法国于1919年将此笔部份款项,先行用来成立了高等汉学院。比利时是于后于其皇家美术与历史博物馆(1929年)另行成立了高等汉学院。[2]
1909年7月10日,为落实美国提出的庚款兴学计画,外务部、学部《会奏收还美国赔款谴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详细规定了派遣留美生的办法,包括:拟在京师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派员管理,综司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一切事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选取学生入馆试验,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所有在美收支学费、稽查功课、约束生徒、照料起居事务极为繁重,拟专派监督办理。
同年成立肄业馆。1911年4月,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清华学校。设立该校目的是做为留学生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经过8年的留美预备训练,在完成基础学业的同时,熟习美国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政治等。清华学校每年招考学生的名额.按照各省分担的庚子赔款的比例分配。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清华学校易名为清华大学,隶属教育部,不再是专门的留美预备学校,但仍在1929年遣派37名毕业生、考选10名专科生赴美留学。至此,清末民初的留美高潮回落,此后3年没有再遣派留美生。自此庚子赔款的大部功用转而资助清华大学设校之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