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党争

南北党争是清朝初年的南方与北方士大夫的党派之争,可以说是明末东林党争的余绪[1]

简介

清廷使用大量的明末遗臣,因此清朝初年一直都还有明末党争的阴影,仍是「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如顺治时期冯诠与陈名夏的北党与南党之争,冯诠原是依附魏忠贤的阉党,而陈名夏是东林党之后。陈名夏作为南党的首领,「所推毂南人甚重,取忌于北」。清初大量引用明朝旧宦,明末党争的弊端在清初政局立即反映[2]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等纷纷上疏支持吴达。多尔衮最初未表态,终于决定支持冯铨一派,公开申斥龚鼎孳,并将李森先革职。孙之獬也被革职,永不叙用。

顺治五年,陈名夏授吏部尚书,又与多尔衮手下谭泰多方结交。顺治八年五月,候外转御史张煊上疏论陈名夏十罪二不法,结果谭泰出面替陈名夏担保,张煊反被诬杀。三个月后,谭泰因早年依附多尔衮被处死,陈名夏本人「厉声强辩、闪烁其辞,及诘问辞穷,乃哭诉投诚之功」。顺治帝并没有杀害陈名夏,只是革职,后发正黄旗汉军,闲散官随朝。

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反对薙发令,倡言「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为宁完我所劾,第二天三月初二中午,顺治帝亲自讯问,侍臣当众宣读宁完我的劾奏,不等侍臣读毕,名夏极力辩白。帝大怒:「即使要辩解,为何不等宣读完毕?」命陈名夏跪着与宁完我对质。三月初三刑科右给事中刘余谟、御史陈秉彝替名夏缓颊,双方争执不下。刘余谟喋喋不休,帝为之大怒,下令将其革职,审讯继续进行。陈名夏被转押吏部,至十一日吏部主张论斩。十二日,改绞死。临死前向门客柳生说:「我色竟不动也。」[3]顺治得知其正法后,「悯恻为之堕泪」[4]。名夏之子陈掖臣被押到燕京,杖四十,流放东北。

康熙时,党争与满洲贵族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康熙时期的朋党主要有鳌拜党、明珠党、索额图党、皇子党等。康熙帝深知党争之害,但鉴于满汉之间的矛盾,却也不加以整顿,他与满人权贵谈话总称南方官员为「蛮子」,甚至骂道:「蛮子那有一个好人!」[5]

康熙二十七年初,明珠被劾罢职,徐干学党掌权。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洪升撰有传奇戏曲《长生殿》﹐传唱甚盛。当时正逢康熙帝的母亲佟皇后丧期。给事中黄六鸿以「国恤张乐」为大不敬之罪名,上章弹劾洪升。由于洪升与南党徐干学、高士奇等人物较为接近,北党欲藉此事滥兴大狱[6]。康熙帝知道是党争作祟,从轻发落,故示宽柔。

参考文献

  1. ^ 《明史》说:「安为首辅,与南人相党附;珝与尚书尹旻、王越又与北人为党,互相倾轧。」
  2. ^ 《清史稿•徐干学传》载:「明有南北党之目,互相抨击。」
  3. ^ 谈迁《北游录》
  4. ^ 《清世祖实录》,卷98,顺治十三年丙子条
  5. ^ 李光地:《榕村续语录》「本朝时事」
  6. ^ 王泽弘说:「何期朋党怒,乃在伶人戏?」(《鹤岭山人诗集》卷十二《送洪肪思归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