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够基的先河。王莽是儒家学派巨子,有其政治理念,并且开始进行了一系统惊天动地的全面性社会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及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到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天凤四年(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及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急剧灭亡。

背景

社会背景

吕思勉曾言,「中国之文化有一大转变,在乎两汉之间。自西汉以前,治者多对社会政治竭力攻击。东汉以后,此等议论,渐不复闻。汉、魏之间,玄学起,继以佛学,乃专求所以适合社会者,而不复思改革社会矣。……故以社会之道言之,自东汉至今二千年,可谓误入歧途,亦可谓停滞不进也。」[1]

新朝建立

变法过程

学术、教育、祭祀、举士

元始四年(4年),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他还奏立乐经,并增加博士员额,每经各设博士五人。征天下通一蓺敎授十一人以上;有通晓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锺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孟宣及颜师古注,史篇乃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十五篇古文书(大篆书)。后人称其为史籀篇)之意者,皆诣公车。一时间,「天下异能之士」上千人获得征召。[2]

明堂建立后,元始五年(5年)正月,祫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祭礼完毕,封孝宣曾孙信等三十六人为列侯,余皆益户赐爵,金帛之赏各有数。同年,刘歆、陈崇等十二人均以「治明堂,宣敎化」,封为列侯。[2]

新朝建立后,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依五等爵封古帝王及先贤后,以及王氏亲族,并且「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位于上都桥畤,虞帝于零陵九疑,胡王于淮阳陈,敬王于齐临淄,愍王于城阳莒,伯王于济南东平陵,孺王于魏郡元城,(师古曰:「莽之高祖名遂字伯纪,曾祖名贺字翁孺,故谓之伯王、孺王。」)使者四时致祠。其庙当作者,以天下初定,且祫祭于明堂太庙。」其情况列表如下:[3]

人物 位置
黄帝 黄帝园 上都桥畤
虞帝 虞帝园 零陵九疑
胡王 胡王园 淮阳陈
敬王 敬王园 齐临淄
愍王 愍王园 城阳莒
伯王 伯王园 济南东平陵
孺王 孺王园 魏郡元城

同时,王莽对原汉朝祖宗园寝庙也加以保护。「以汉高庙为文祖庙。(师古曰:「欲法舜受终于文祖。」)莽曰:「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嬗于唐,汉氏初祖唐帝,世有传国之象,予复亲受金策于汉高皇帝之灵。惟思裦厚前代,何有忘时?汉氏祖宗有七,(苏林曰:「汉本祀祖宗有四,莽以元帝、成帝、平帝为宗,故有七。」)以礼立庙于定安国。其园寝庙在京师者,勿罢,祠荐如故。予以秋九月亲入汉氏高、元、成、平之庙。诸刘更属籍京兆大尹,勿解其复,各终厥身,州牧数存问,勿令有侵冤。」」当时汉帝各庙如下:[3]

庙号 谥号 备注
太祖 高皇帝 汉高庙(更为文祖庙)
太宗 孝文皇帝 汉孝文庙
世宗 孝武皇帝 汉孝武庙
中宗 孝宣皇帝 汉孝宣庙
高宗 孝元皇帝 汉孝元庙
统宗 孝成皇帝 汉孝成庙
元宗 孝平皇帝 汉孝平庙

始建国二年(10年)十一月,立国将军孙建鉴于原汉朝刘氏在各地作乱,建议「汉高皇帝为新室宾,享食明堂。成帝,异姓之兄弟,平帝,壻也,皆不冝复入其庙。元帝与皇太后为体,圣恩所隆,礼亦冝之。臣请汉氏诸庙在京师者皆罢。诸刘为诸侯者,以户多少就五等之差;其为吏者皆罢,待除于家。」王莽曰:「可。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唯国师以女配莽子,故不赐姓。改定安太后号曰黄皇室主,绝之于汉也。」[3]在常安的汉祖宗诸庙自此废。

始建国五年(13年)二月,「文母皇太后崩,葬渭陵,与元帝合而沟绝之。(如淳曰:「葬于司马门内,作沟绝之。」)立庙于长安,新室世世献祭。元帝配食,坐于床下。莽为太后服丧三年。」[3]

天凤元年(14年),「令天下小学,戊子代甲子为六旬首。冠以戊子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3]

天凤二年(15年)「二月,置酒王路堂,公卿大夫皆佐酒。(师古曰:「助行酒。」)大赦天下。」[3]

天凤二年(15年)「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寃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中郎将、绣衣执法在郡国者,并乗权埶,传相举奏。又十一公士分布劝农桑,班时令,案诸章,冠盖相望,交错道路,召会吏民,逮捕证左,郡县赋敛,递相赇赂,白黑纷然,守阙告诉者多。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4]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名、帑藏、钱谷官,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书,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乗,愦眊不渫。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尚书因是为奸寝事,上书待报者连年不得去,拘系郡县者逢赦而后出,卫卒不交代三岁矣。谷常贵,边兵二十余万人仰衣食,县官愁苦。五原、代郡尤被其毒,起为盗贼,数千人为辈,转入旁郡。莽遣捕盗将军孔仁将兵与郡县合击,岁余乃定,边郡亦略将尽。」[3]

天凤三年(16年)「七月「戊子晦,日有食之。大赦天下。复令公卿大夫诸侯二千石举四行各一人。(师古曰:「依汉光禄之四科。」)大司马陈茂以日食免,武建伯严尤为大司马。」[3]

天凤三年(16年)「十月戊辰,王路朱鸟门鸣,昼夜不绝,崔发等曰:「虞帝辟四门,通四聦。(师古曰:「虞书叙舜之德也,『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聦』,故引之。」)门鸣者,明当修先圣之礼,招四方之士也。」于是令羣臣皆贺,所举四行从朱鸟门入而对策焉。」[3]

天凤六年(19年)是时,关东饥旱数年,力子都等党众寖多。更始将军廉丹击益州不能克,征还。更遣复位后大司马护军郭兴、庸部牧李曅击蛮夷若豆等,太傅牺叔士孙喜清洁江湖之盗贼。而匈奴寇边甚。莽乃大募天下丁男及死罪囚、吏民奴,名曰猪突豨勇,以为锐卒。一切税天下吏民,訾三十取一,缣帛皆输长安。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皆保养军马,多少各以秩为差。又博募有竒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冝者以万数: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粮,服食药物,三军不饥;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着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赐以车马,待发。[5]

天凤六年(19年)夙夜连率韩博上言:「有竒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即日以大车四马,建虎旗,载霸诣阙。霸卧则枕鼓,以铁箸食,此皇天所以辅新室也。愿陛下作大甲高车,贲育之衣,遣大将一人与虎贲百人迎之于道。京师门户不容者,开高大之,以视百蛮,镇安天下。」博意欲以风莽。莽闻恶之,留霸在所新丰,更其姓曰巨母氏,谓因文母太后而霸王符也。征博下狱,以非所冝言,弃市。[5]

地皇元年(20年)望气为数者多言有土功象,莽又见四方盗贼多,欲视为自安能建万世之基者,乃下书曰:「予受命遭阳九之戹,百六之会,府帑空虚,百姓匮乏,宗庙未修,且祫祭于明堂太庙,夙夜永念,非敢宁息。深惟吉昌莫良于今年,予乃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刘德曰:「长安南也。」晋灼曰:「黄图波、浪,二水名也,在甘泉苑中。」师古曰:「晋说非也。黄图有西波池、郎池,皆在石城南上林中。玉食,谓龟为玉兆之文而墨食也。波音彼皮反。」)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将亲筑焉。」于是遂营长安城南,(师古曰:「盖所谓金水之南,明堂之西。」)提封百顷。九月甲申,莽立载行视,(师古曰:「立载谓立而乗车也。行音下更反。」)亲举筑三下。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持节,及侍中常侍执法杜林等数十人将作。崔发、张邯说莽曰:「德盛者文缛,冝崇其制度,宣视海内,且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也。」莽乃博征天下工匠诸图画,以望法度筭,及吏民以义入钱谷助作者,骆驿道路。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师古曰:「自建章以下至阳禄,皆上林苑中馆。」)取其材瓦,以起九庙。是月,大雨六十余日。令民入米六百斛为郎,其郎吏增秩赐爵至附城。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三曰陈胡王统祖穆庙,四曰齐敬王世祖昭庙,五曰济北愍王王祖穆庙,凡五庙不堕云;六曰济南伯王尊祢昭庙,七曰元城孺王尊祢穆庙,八曰阳平顷王戚祢昭庙,九曰新都显王戚祢穆庙。殿皆重屋。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为铜薄栌,饰以金银琱文,穷极百工之巧。带高增下,功费数百巨万,卒徒死者万数。[5]

人物 九庙 备注
黄帝 黄帝太初祖庙 凡五庙不堕
帝虞 帝虞始祖昭庙
陈胡王 陈胡王统祖穆庙
齐敬王 齐敬王世祖昭庙
济北愍王 济北愍王王祖穆庙
济南伯王 济南伯王尊祢昭庙 高祖庙
元城孺王 元城孺王尊祢穆庙 曾祖庙
阳平顷王 阳平顷王戚祢昭庙 祖庙
新都显王 新都显王戚祢穆庙 考庙

地皇二年(21年)正月,莽妻死,谥曰孝睦皇后,葬渭陵长寿园西,令永侍文母,名陵曰亿年。[5]闰月丙辰,大赦天下,天下大服民私服在诏书前亦释除。(张晏曰:「莽妻本以此岁死,天下大服也。私服,自丧其亲。皆除之。」)[5]

地皇元年(20年)自莽为不顺时令,百姓怨恨,莽犹安之,又下书曰:「惟设此壹切之法以来,常安六郷巨邑之都,枹鼓稀鸣,盗贼衰少,百姓安土,岁以有年,此乃立权之力也。今胡虏未灭诛,蛮僰未绝焚,江湖海泽麻沸,盗贼未尽破殄,又兴奉宗庙社稷之大作,民众动摇。今复壹切行此令,尽二年止之,以全元元,救愚奸。」[5]

地皇三年(22年)正月,九庙盖构成,纳神主。莽谒见,大驾乗六马,以五采毛为龙文衣,着角,长三尺。华盖车,元戎十乗在前。因赐治庙者司徒、大司空钱各千万,侍中、中常侍以下皆封。封都匠仇延为邯淡里附城。[5]

音乐

居摄三年(8年),王莽下书曰:「遏密之义,讫于季冬,(张晏曰:「平帝以元始五年十二月崩,至此再期年也。」师古曰:「虞书:『放勋乃徂,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遏,止也。密,静也。谓不作乐也。故莽引之。」)正月郊祀,八音当奏。王公卿士,乐凡几等?五声八音,条各云何?其与所部儒生各尽精思,悉陈其义。」[2]

天凤六年(19年)初献新乐于明堂、太庙。羣臣始冠麟韦之弁。或闻其乐声,曰:「清厉而哀,非兴国之声也。」[5]

漏刻

居摄三年(8年),王莽奏请太后,称得「铜符帛图」,并藉此「请共事神祇宗庙,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称假皇帝。」该奏中请「以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为度,用应天命。」奏可。[2]

此次改漏刻为一百二十度,是和该奏中所说的汉哀帝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的故事有关。王莽该奏中称,「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诏书,更为太初元将元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贺良谶书臧兰台。臣莽以为元将元年者,大将居摄改元之文也,于今信矣。」[2]当时汉哀帝在改元诏书中对漏刻进行改革,「漏刻以百二十为度」。颜师古曰:「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此本齐人甘忠可所造,今贺良等重言,遂施行之。事见李寻传。」[6]

金縢之策

元始五年(5年)冬,「平帝疾,莽作策,请命于泰畤,戴璧秉圭,愿以身代。藏策金縢,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师古曰:「诈依周公为武王请命,作金縢也。」)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2]

地皇四年(23年)又闻汉兵言,莽鸩杀孝平帝。莽乃会公卿以下于王路堂,开所为平帝请命金縢之策,泣以视羣臣。命明学男张邯称说其德及符命事,因曰:「易言:『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师古曰:「同人卦九三爻辞也。莽,平草也。言伏兵戎于草莽之中,升高陵而望,不敢前进,至于三岁不能起也。」)『莽』,皇帝之名。『升』谓刘伯升。『高陵』谓高陵侯子翟义也。言刘升、翟义为伏戎之兵于新皇帝世,犹殄灭不兴也。」羣臣皆称万岁。又令东方槛车传送数人,言「刘伯升等皆行大戮」。民知其诈也。[5]

威斗

天凤四年(17年)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李竒曰:「以五色药石及铜为之。」苏林曰:「以五色铜矿冶之。」师古曰:「李说是也。若今作鍮石之为。」)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师古曰:「厌音一叶反。」)旣成,令司命负之,莽出在前,入在御旁。铸斗日,大寒,百官人马有冻死者。[5]

华盖

地皇二年(21年)或言黄帝时建华盖以登僊,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服虔曰:「盖高八丈,其杠皆有屈膝,可上下屈申也。」师古曰:「言潜为机关,不使外见,故曰秘机也。」)驾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挽者皆呼「登僊」。莽出,令在前。百官窃言「此似輀车,非僊物也。」(师古曰:「輀车,载丧车,音而。」)[5]

历法

天凤六年(19年)春,莽见盗贼多,乃令太史推三万六千岁历纪,六岁一改元,布天下。下书曰:「紫阁图曰『太一、黄帝皆僊上天,张乐昆仑虔山之上。后世圣主得瑞者,当张乐秦终南山之上。』予之不敏,奉行未明,乃今谕矣。复以宁始将军为更始将军,以顺符命。易不云乎?『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李竒曰:「易道生诸当生者也。」师古曰:「下系之辞。体化合变,故曰日新。」)予其飨哉!」欲以诳耀百姓,销解盗贼。众皆笑之。[5]

地皇元年(20年)「改元曰地皇,从三万六千岁历号也。」[5]

度量衡

始建国元年做新嘉量以统一容积。

财经

元始四年(4年),王莽奏起作市、常满仓。[2]

地皇三年(22年)莽以天下谷贵,欲厌之,为大仓,置卫交戟,名曰「政始掖门」。[5]

地皇三年(22年)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赡官禀食之。使者监领,与小吏共盗其禀,饥死者十七八。先是,莽使中黄门王业领长安巿买,贱取于民,民甚患之。业以省费为功,赐爵附城。莽闻城中饥馑,以问业。业曰:「皆流民也。」乃巿所卖梁飰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莽信之。[5]

地皇三年(22年)四方盗贼徃徃数万人攻城邑,杀二千石以下。太师王匡等战数不利。莽知天下溃畔,事穷计迫,乃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待见未发,会世祖与兄齐武王伯升、宛人李通等帅舂陵子弟数千人,招致新巿平林朱鲔、陈牧等合攻拔棘阳。是时严尤、陈茂破下江兵,成丹、王常等数千人别走,入南阳界。[5]

井田

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决定恢复井田制,实行王田制,即将全部土地改为「王田」,禁止买卖。同时,他还下令禁止奴婢买卖。其说如下:[3]

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縁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 [7]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冨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反虏逆贼且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郷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始建国四年(12年),中郎区博谏王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乆矣。周道旣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莽知民怨,乃下书曰:「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3]

六莞

始建国二年(10年),「初设六筦之令。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又令市官収贱卖贵,赊贷予民,収息百月三。牺和置酒士,郡一人,乗传督酒利。禁民不得挟弩铠,徙西海。」[3]

天凤四年(17年),复明六筦之令。每一筦下,为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吏民抵罪者浸众。又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天下愈愁,盗贼起。纳言冯常以六筦谏,莽大怒,免常官。置执法左右刺奸。选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如汉刺史,与三公士郡一人从事。[5]

天凤六年(19年)翼平连率田况奏郡县訾民不实,莽复三十税一。以况忠言忧国,进爵为伯,赐钱二百万。众庶皆詈之。青、徐民多弃郷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5]

地皇二年(21年),南郡秦丰众且万人。平原女子迟昭平能说经博以八投,(服虔曰:「博奕经,以八箭投之。」)亦聚数千人在河阻中。莽召问羣臣禽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故左将军公孙禄征来与议,禄曰:「太史令宗宣典星历,候气变,以凶为吉,乱天文,误朝廷。太傅平化侯饰虚伪以偷名位,『贼夫人之子』。(师古曰:「论语称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言羔未知政道,而使宰邑,所以为贼害也。故禄引此而言。」)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明学男张邯、地理侯孙阳造井田,使民弃土业。牺和鲁匡设六筦,以穷工商。说符侯崔发阿谀取容,令下情不上通。冝诛此数子以慰天下!」又言:「匈奴不可攻,当与和亲。臣恐新室忧不在匈奴,而在封域之中也。」莽怒,使虎贲扶禄出。然颇采其言,左迁鲁匡为五原卒正,以百姓怨非故。六筦非匡所独造,莽厌众意而出之。(师古曰:「厌,满也,音一艳反。」)[5]

币制

王莽自西汉末年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改革(西汉居摄二年,即公元7年)新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种货币,与五铢共同流通。与此同时颁布禁挟黄金令,「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第二次改革(新朝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发行小泉直一,与大泉五十共同流通,禁五铢。王莽采取了派谏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国铸钱的方式,以图使新货币占领市场,更好地取代五铢。但五铢未能禁绝,人民对新货币接受程度不高。

第三次改革(新朝始建国二年,即公元10年)是币制改革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次,推出了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二十八品的复杂货币系统。因为造成了市场混乱,反对声浪巨大,这次改革坚持了五年便停止了。

第四次改革开始于新朝天凤元年(即公元14年),铸造货泉与货布,在「复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贾直」的情况下,又废除了小钱,并在6年后彻底废除大钱。这最后一次改革直接影响到东汉初年的币制,货泉与货布在东汉初年仍在铸造。

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

律令

元始五年(5年),王莽奏为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该年稍后又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2]

始建国三年(11年),王莽曰:「百官改更,职事分移,律令仪法,未及悉定,且因汉律令仪法以从事。令公卿大夫诸侯二千石举吏民有德行通政事能言语明文学者各一人,诣王路四门。」[3]

地皇元年(20年)正月乙未,赦天下。下书曰:「方出军行师,敢有趋讙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尽岁止。」于是春夏斩人都市,百姓震惧,道路以目。[5]

地皇二年(21年)民犯铸钱,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其男子槛车,儿女子步,以铁锁琅当其颈,传诣锺官,以十万数。(师古曰:「琅当,长锁也。锺官,主铸钱之官也。」)到者易其夫妇,(师古曰:「改相配匹,不依其旧也。」)愁苦死者什六七。孙喜、景尚、曹放等击贼不能克,军师放纵,百姓重困。[5]

官制

居摄元年(6年)正月,「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2]

居摄元年(6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置四少,秩皆二千石。[2]

爵位

行政区划

元始五年(5年),受羌人首领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2]

元始五年(5年),王莽奏请将原设的十三州改为十二州。其依据为「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2]

始建国三年(11年),「是时诸将在边,须大众集,吏士放纵,而内郡愁于征发,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并州、平州尤甚。」可见此时的州中有并州、平州。[3]

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至明堂,授诸侯茅土:[3]

(王莽)下书曰:「予以不德,袭于圣祖,为万国主。思安黎元,在于建侯,分州正域,以美风俗。追监前代,爰纲爰纪。惟在尧典,十有二州,卫有五服。诗国十五,抪徧九州。(师古曰:「谓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鲁、商,凡十五国也。一曰,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是为十五国。」)殷颂有『奄有九有』之言。禹贡之九州无并、幽,周礼司马则无徐、梁。帝王相改,各有云为。或昭其事,或大其本,厥义箸明,其务一矣。昔周二后受命,故有东都、西都之居。予之受命,盖亦如之。其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为新室西都。邦畿连体,各有采任。州从禹贡为九,爵从周氏有五。诸侯之员千有八百,附城之数亦如之,以俟有功。诸公一同,有众万户,土方百里。侯伯一国,众户五千,土方七十里。子男一则,众户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附城大者食邑九成,众户九百,土方三十里。自九以下,降杀以两,至于一成。(如淳曰:「十里为成。」)五差备具,合当一则。今已受茅土者,公十四人,侯九十三人,伯二十一人,子百七十一人,男四百九十七人,凡七百九十六人。附城千五百一十一人。九族之女为任者,八十三人。及汉氏女孙中山承礼君、遵德君、修义君更以为任。十有一公,九卿,十二大夫,二十四元士。定诸国邑采之处,使侍中讲礼大夫孔秉等与州部众郡晓知地理图籍者,共校治于寿成朱鸟堂。予数与群公祭酒上卿亲听视,咸已通矣。夫襃德赏功,所以显仁贤也;九族和睦,所以襃亲亲也。予永惟匪解,思稽前人,将章黜陟,以明好恶,安元元焉。」以图簿未定,未授国邑,且令受奉都内,月钱数千。诸侯皆困乏,至有庸作者。

六尉、六郷、六州、六队

天凤元年(14年),「分长安城旁六郷,置帅各一人。分三辅为六尉郡,(师古曰:「三辅黄图云:『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十县,属京尉大夫府,居故长安寺;高陵以北十县,属师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新丰以东,至湖十县,属翊尉大夫府,居城东;霸陵、杜陵,东至蓝田,西至武功、郁夷十县,属光尉大夫府,居城南;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属扶尉大夫府,居城西;长陵、池阳以北,至云阳、祋祤十县,属列尉大夫府,居城北。』」)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师古曰:「队音遂。」)置大夫,职如太守;属正,职如都尉。更名河南大尹曰保忠信卿。益河南属县满三十。置六郊州长各一人,人主五县。及它官名悉改。大郡至分为五。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縁边又置竟尉,以男为之。诸侯国闲田,为黜陟增减云。莽下书曰:

「常安西都曰六郷,众县曰六尉。义阳东都曰六州,众县曰六队。粟米之内曰内郡,(师古曰:「禹贡去王城四百里纳粟,五百里纳米,皆在甸服之内。」)其外曰近郡。有鄣徼者曰边郡。合百二十有五郡。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公作甸服,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宁;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师古曰:「采,采服也。任,男服也。」)在宾服,是为惟屏;(师古曰:「宾服即古卫服也,取诸侯宾服以为名。」)在揆文敎,奋武卫,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师古曰:「凡此惟城以下,取诗大雅板之篇云『价人惟藩,大师惟垣,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以为名号也。解在《诸侯王表》。」)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

天凤四年(17年),选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如汉刺史,与三公士郡一人从事。[5]

天凤元年(14年),「其后,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吏民不能纪,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曰:「制诏陈留大尹、太尉: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苏林曰:「陈留圉县,莽改曰益岁。」)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以封丘以东付治亭。治亭,故东郡。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陈留已无复有郡矣。大尹、大尉,皆诣行在所。」其号令变易,皆此类也。」[3]

宫殿、道路与城市

元始五年(5年)秋,王莽以汉平帝王皇后(时年十四岁)怀孕,故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2]

始建国元年(9年)正月,改明光宫为定安馆,定安太后居之。以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皆置门卫使者监领。[3]改「公车司马曰王路四门,长乐宫曰常乐室,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长安曰常安。」[3]

地皇三年(22年)二月,霸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莽恶之,下书曰:「……其更名霸馆为长存馆,霸桥为长存桥。」[5]

迁都

始建国五年(13年),「是时,长安民闻莽欲都雒阳,不肯缮治室宅,或颇彻之。莽曰:「玄龙石文曰『定帝德,国雒阳』。符命着明,敢不钦奉!以始建国八年,岁缠星纪,在雒阳之都。其谨缮修常安之都,勿令坏败。敢有犯者,辄以名闻,请其罪。」」[3]

天凤元年(14年),「莽曰:「予以二月建寅之节行巡狩之礼,太官赍糒干肉,内者行张坐卧,所过毋得有所给。予之东巡,必躬载耒,每县则耕,以劝东作。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薅,以劝南伪。予之西巡,必躬载铚,每县则获,以劝西成。予之北巡,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臧。毕北巡狩之礼,即于土中居雒阳之都焉。敢有趋讙犯法,辄以军法从事。」羣公奏言:「皇帝至孝,徃年文母圣体不豫,躬亲供养,衣冠稀解。因遭弃羣臣悲哀,颜色未复,饮食损少。今一岁四巡,道路万里,春秋尊,非糒干肉之所能堪。且无巡狩,须阕大服,以安圣体。臣等尽力养牧兆民,奉称明诏。」莽曰:「羣公、羣牧、羣司、诸侯、庶尹愿尽力相帅养牧兆民,欲以称予,繇此敬听,其勖之哉!毋食言焉。更以天凤七年,岁在大梁,仓龙庚辰,行巡狩之礼。厥明年,岁在实沈,仓龙辛巳,即土之中雒阳之都。」乃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之雒阳,营相宅兆,图起宗庙、社稷、郊兆云。」[3]

四夷

元始元年(1年)王莽受封安汉公。此后王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2]

元始五年(5年),王莽鉴于「旣致太平,北化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唯西方未有加」,乃遣中郎将平宪等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人首领良愿等,使其向汉朝献地,愿内属。王莽鉴于当时已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没有西海郡,故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获得太后批准。[2]

居摄元年(6年),「西羌庞恬、傅幡等怨莽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走。莽诛永,遣护羌校尉窦况击之。」居摄二年(7年)春,窦况等击破西羌。[2]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之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其定诸侯王之号皆称公,及四夷僭号称王者皆更为侯。」[3]

始建国元年(9年)秋,「五威将奉符命,赍印绶,王侯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因收故汉印绶。赐吏爵人二级,民爵人一级,女子百户羊酒,蛮夷币帛各有差。大赦天下。」[3]五威将「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骊、夫余;南出者,隃徼外,历益州,贬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单于欲求故印,陈饶椎破之,语在匈奴传。单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后卒以此皆畔。饶还,拜为大将军,封威德子。」[3]

始建国二年(10年),「匈奴单于求故玺,莽不与,遂寇边郡,杀略吏民。」[3]于是,王莽「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命遣立国将军孙建等凡十二将,十道并出,」伐匈奴,并准备分匈奴国土人民以为十五,立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子孙十五人为单于。「遣中郎将蔺苞、戴级驰之塞下,召拜当为单于者。」[3]

此次伐匈奴,「遣五威将军苗欣、虎贲将军王况出五原,厌难将军陈钦、震狄将军王巡出云中,振武将军王嘉、平狄将军王萌出代郡,相威将军李棽、镇远将军李翁出西河,诛貉将军阳俊、讨秽将军严尤出渔阳,奋武将军王骏、定胡将军王晏出张掖,及褊裨以下百八十人。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转众郡委输五大夫衣裘、兵器、粮食,长吏送自负海江淮至北边,使者驰传督趣,以军兴法从事,天下骚动。先至者屯边郡,须毕具乃同时出。」[3]始建国三年(11年),「而蔺苞、戴级到塞下,招诱单于弟咸、咸子登入塞,胁拜咸为孝单于,赐黄金千斤,锦绣甚多,遣去;将登至长安,拜为顺单于,留邸。」[3]

始建国三年(11年),「遣尚书大夫赵并使劳北边,还言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乃以并为田禾将军,发戍卒屯田北假,以助军粮。」[3]

始建国四年(12年),「厌难将军陈歆言捕虏生口,虏犯边者皆孝单于咸子角所为。莽怒,斩其子登于长安,以视诸蛮夷。」[3]

始建国四年(12年),「初,五威将帅出,改句町王以为侯,王邯怨怒不附。莽讽牂柯大尹周歆诈杀邯。邯弟承起兵攻杀歆。先是,莽发高句骊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骊侯驺。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驺起,正有它心,冝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余、秽貉复起,此大忧也。」莽不尉安,秽貉遂反,诏尤击之。尤诱高句骊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说,下书曰:「乃者,命遣猛将,共行天罚,诛灭虏知,分为十二部,或断其右臂,或斩其左腋,或溃其胷腹,或紬其两胁。今年刑在东方,(张晏曰:「是岁在壬申,刑在东方。」)诛貉之部先纵焉。捕斩虏驺,平定东域,虏知殄灭,在于漏刻。此乃天地羣神社稷宗庙佑助之福,公卿大夫士民同心将率虓虎之力也。予甚嘉之。其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于是貉人愈犯边,东北与西南夷皆乱云。」[3]

始建国五年(13年),「乌孙大小昆弥遣使贡献。大昆弥者,中国外孙也。其胡妇子为小昆弥,而乌孙归附之。莽见匈奴诸边并侵,意欲得乌孙心,乃遣使者引小昆弥使置大昆弥使上。保成师友祭酒满昌劾奏使者曰:「夷狄以中国有礼谊,故诎而服从。大昆弥,君也,今序臣使于君使之上,非所以有夷狄也。奉使大不敬!」莽怒,免昌官。[3]

始建国五年(13年),「西域诸国以莽积失恩信,焉耆先畔,杀都护但钦。」[3]

天凤元年(14年),「匈奴单于知死,弟咸立为单于,求和亲。莽遣使者厚赂之,诈许还其侍子登,因购求陈良、终带等。单于即执良等付使者,槛车诣长安。莽燔烧良等于城北,令吏民会观之。」[3]

天凤元年(14年),「縁边大饥,人相食。谏大夫如普行边兵,还言「军士乆屯塞苦,边郡无以相赡。今单于新和,冝因是罢兵。」校尉韩威进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虏,无异口中蚤虱。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莽壮其言,以威为将军。然采普言,征还诸将在边者。免陈钦等十八人,又罢四关填都尉诸屯兵。会匈奴使还,单于知侍子登前诛死,发兵冦边,莽复发军屯。于是边民流入内郡,为人奴婢,乃禁吏民敢挟边民者弃市。」[3]

天凤元年(14年),「益州蛮夷杀大尹程隆,三边尽反。遣平蛮将军冯茂将兵击之。」[3]

天凤二年(15年)「单于咸旣和亲,求其子登尸,莽欲遣使送致,恐咸怨恨害使者,乃收前言当诛侍子者故将军陈钦,以他辠系狱。钦曰:「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遂自杀。莽选儒生能颛对者济南王咸为大使,五威将琅邪伏黯等为帅,使送登尸。敕令掘单于知墓,棘鞭其尸。又令匈奴却塞于漠北,责单于马万匹,牛三万头,羊十万头,及稍所略边民生口在者皆还之。莽好为大言如此。咸到单于庭,陈莽威德,责单于背畔之辠,应敌从横,单于不能诎,遂致命而还之。入塞,咸病死,封其子为伯,伏黯等皆为子。」[3]

天凤三年(16年)「平蛮将军冯茂击句町,士卒疾疫,死者什六七,赋敛民财什取五,益州虚耗而不克,征还下狱死。更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击句町,颇斩首,有胜。莽征丹、熊,丹、熊愿益调度,必克乃还。复大赋敛,就都大尹冯英不肯给,上言「自越巂遂久仇牛、同亭邪豆之属反畔以来,(服虔曰:「遂久,县也。仇牛等越巂旁夷。」)积且十年,郡县距击不已。续用冯茂,苟施一切之政。僰道以南,山险高深,茂多驱众远居,费以亿计,吏士离毒气死者什七。今丹、熊惧于自诡期会,调发诸郡兵谷,复訾民取其十四,(师古曰:「发人訾财,十取其四也。」)空破梁州,功终不遂。冝罢兵屯田,明设购赏。」莽怒,免英官。后颇觉寤,曰:「英亦未可厚非。」复以英为长沙连率。」[3]

天凤三年(16年),「遣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贡献焉。诸国前杀都护但钦,骏欲袭之,命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别将。焉耆诈降,伏兵击骏等,皆死。钦、封后到,袭击老弱,从车师还入塞。莽拜钦为填外将军,封劋胡子,何封为集胡男。西域自此绝。」[3]

天凤三年(16年)「五月戊辰,长平馆西岸崩,邕泾水不流,毁而北行。遣大司空王邑行视,还奏状,羣臣上寿,以为河图所谓「以土填水」,(师古曰:「填读与镇同。」)匈奴灭亡之祥也。乃遣并州牧宋弘、游击都尉任萌等将兵击匈奴,至边止屯。」[3]

天凤六年(19年)是时,……而匈奴寇边甚。莽乃大募天下丁男及死罪囚、吏民奴,名曰猪突豨勇,以为锐卒。一切税天下吏民,訾三十取一,缣帛皆输长安。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皆保养军马,多少各以秩为差。又博募有竒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冝者以万数: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粮,服食药物,三军不饥;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着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赐以车马,待发。[5]

天凤六年(19年),「初,匈奴右骨都侯须卜当,其妻王昭君女也,甞内附。莽遣昭君兄子和亲侯王歙诱呼当至塞下,胁将诣长安,强立以为须卜善于后安公。(师古曰:「善于者,匈奴之号也。后安公者,中国之爵。两加之。」)始欲诱迎当,大司马严尤谏曰:「当在匈奴右部,兵不侵边,单于动静,辄语中国,此方面之大助也。于今迎当置长安槀街,一胡人耳,不如在匈奴有益。」莽不听。旣得当,欲遣尤与廉丹击匈奴,皆赐姓征氏,号二征将军,当诛单于舆而立当代之。出车城西横厩,未发。尤素有智略,非莽攻伐四夷,数谏不从,着古名将乐毅、白起不用之意及言边事凡三篇,奏以风谏莽。及当出廷议,尤固言匈奴可且以为后,先忧山东盗贼。莽大怒,乃策尤曰:「视事四年,蛮夷猾夏不能遏绝,寇贼奸宄不能殄灭,不畏天威,不用诏命,皃佷自臧,持必不移,怀执异心,非沮军议。未忍致于理,其上大司马武建伯印韨,归故郡。」以降符伯董忠为大司马。[5]

地皇二年(21年)遣太师牺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将兵击青、徐,国师和仲曹放助郭兴击句町。转天下谷币诣西河、五原、朔方、渔阳,每一郡以百万数,欲以击匈奴。[5]

其他

天凤三年(16年)「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臧,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3]

巡狩

始建国四年(12年),「莽志方盛,以为四夷不足吞灭,专念稽古之事,复下书曰:「伏念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终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于山川,徧于羣神,巡狩五岳,羣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予之受命即真,到于建国五年,已五载矣。阳九之阸旣度,百六之会已过。岁在寿星,填在明堂,仓龙癸酉,德在中宫。(服虔曰:「仓龙,太岁也。」张晏曰:「太岁起于甲寅为龙,东方仓。癸德在中宫也。」晋灼曰:「寿星,角亢也。东宫仓龙,房心也。心为明堂,填星所在,其国昌。莽自谓土也,土行主填星。癸德在中宫,宫又土也。」)观晋掌岁,龟策告从,(孟康曰:「观辰星进退。掌,主也。」晋灼曰:「国语晋文公以卯出酉入,过五鹿得土,岁在寿星,其日戊申。莽欲法之,以为吉祥。正以二月建寅之节东巡狩者,取万物生之始也。视晋识太岁所在,宿度所合,卜筮皆吉,故法之。」)其以此年二月建寅之节东巡狩,具礼仪调度。」羣公奏请募吏民人马布帛绵,又请内郡国十二买马,发帛四十五万匹,输常安,前后毋相须。至者过半,莽下书曰:「文母太后体不安,其且止待后。」」[3]

天凤元年(14年),「莽曰:「予以二月建寅之节行巡狩之礼,太官赍糒干肉,内者行张坐卧,所过毋得有所给。予之东巡,必躬载耒,每县则耕,以劝东作。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薅,以劝南伪。予之西巡,必躬载铚,每县则获,以劝西成。予之北巡,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臧。毕北巡狩之礼,即于土中居雒阳之都焉。敢有趋讙犯法,辄以军法从事。」羣公奏言:「皇帝至孝,徃年文母圣体不豫,躬亲供养,衣冠稀解。因遭弃羣臣悲哀,颜色未复,饮食损少。今一岁四巡,道路万里,春秋尊,非糒干肉之所能堪。且无巡狩,须阕大服,以安圣体。臣等尽力养牧兆民,奉称明诏。」莽曰:「羣公、羣牧、羣司、诸侯、庶尹愿尽力相帅养牧兆民,欲以称予,繇此敬听,其勖之哉!毋食言焉。更以天凤七年,岁在大梁,仓龙庚辰,行巡狩之礼。厥明年,岁在实沈,仓龙辛巳,即土之中雒阳之都。」乃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之雒阳,营相宅兆,图起宗庙、社稷、郊兆云。」[3]

失败原因

王莽当政时,便不断有大臣进行劝诫,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高级官员对王莽改制失败原因的分析评价。比如地皇二年(21年),「南郡秦丰众且万人。平原女子迟昭平能说经博以八投,(服虔曰:「博奕经,以八箭投之。」)亦聚数千人在河阻中。莽召问羣臣禽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故左将军公孙禄征来与议,禄曰:「太史令宗宣典星历,候气变,以凶为吉,乱天文,误朝廷。太傅平化侯饰虚伪以偷名位,『贼夫人之子』。(师古曰:「论语称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言羔未知政道,而使宰邑,所以为贼害也。故禄引此而言。」)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明学男张邯、地理侯孙阳造井田,使民弃土业。牺和鲁匡设六筦,以穷工商。说符侯崔发阿谀取容,令下情不上通。冝诛此数子以慰天下!」又言:「匈奴不可攻,当与和亲。臣恐新室忧不在匈奴,而在封域之中也。」莽怒,使虎贲扶禄出。然颇采其言,左迁鲁匡为五原卒正,以百姓怨非故。六筦非匡所独造,莽厌众意而出之。(师古曰:「厌,满也,音一艳反。」)」[5]

综观王莽的一系列新政,其主要问题乃只求名目复古,常要求恢复周礼,徒增行政困难。如实行王田制乃根据周代的「井田制」,但井田制的崩坏乃因为人丁增加,耕地不足以养活各人丁,再实行井田制自不可能成功。又如币制改革不但令货币种类繁多,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货币有的是古时贝币等,皆是因为使用不便才被淘汰,再恢复使用自当引起混乱。

钱穆《国史大纲》评论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而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也语带讽刺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除了不符世情外,王莽改革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吕思勉曰:「新室政治可分数端:一曰均贫富,二曰兴教化,三曰改官制,四曰修庶政,五曰兴学术。凡莽之所怀抱者,多未能行,或行之而无其效,虽滋纷扰,究未足以召大乱,其召乱者,皆其均贫富之政,欲求利民,而转以害之之故也。」[8]「莽之病,在于偏重立法,而不计法所以行。」[9]「举事规模过大,遂致流于奢侈而不自知,亦为莽之一失。」[10]

注释

  1. ^ 吕思勉,秦汉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7页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上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中
  4. ^ 字型档缺字:提手旁,右为「监」字。为「擥」的异体字。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
  6. ^ 汉书·卷十一·哀帝纪十一
  7. ^ 字库缺字,病字旁,内为「隆」字的右半部。此字念「隆」
  8. ^ 吕思勉,秦汉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2页。
  9. ^ 吕思勉,秦汉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1页。
  10. ^ 吕思勉,秦汉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