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祂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发展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理学初起于北宋、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浚、陈献章……等。

细分来讲,陆王、濂溪与理学有所差异,而更背道而驰,万不可混为一谈。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于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

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色彩并不浓厚。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我本楚狂人」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他们的好后学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腐;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1]

程朱理学反对佛道的虚无主义,认为它忽略了伦理道德秩序,但同时又从道家思想里借鉴了许多关于道的论述,作为儒家形上哲学体系的材料。其实这正是儒家经典《大学》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具体表现。

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较为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是继孔子后,儒学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下细功夫的。他与吕祖谦共同编撰了一本着作《近思录》作为理解四子书(指周、二程、张)的阶梯,而他认为四子书是通往五经的阶梯,《近思录》曾为后世儒生必读。熊赐履大肆鼓吹程朱学说,强调:「朱子之学,即程子之学。程朱之学,即孔孟之学。若程朱非,则孔孟亦非矣。程朱之学,孔孟之学也。程朱之道,孔孟之道也。学孔孟而不宗程朱,犹欲其出而不由其户,欲其入而闭其门也。」[2]。乾隆五年(1740年)下诏说,程朱之学「得孔孟之心传……循之则为君子,悖之则为小人;为国家者由之则治,失之则乱,实有裨于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

继朱熹之后,明朝大儒王阳明(王守仁)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心学。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明末,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清朝以后,「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颜元此后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痛斥朱熹是「满口胡说」、「自欺欺世」,「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3];「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着」[4];又批程朱「徒见道于纸,谈道于口,考道于笔」[5]。他深感「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6],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7]

清代戴震认为:「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五四运动后,知识份子极力破除「吃人的礼教」[8],甚至对理学有一致的观点,中国的衰落自宋开始,其中,朱熹的理学曾被认为是所有这些衰落的罪魁祸首[9]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载与王夫之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

注释

  1. ^ 清道光年间《休宁县志》卷一、十六记载,休宁县在明代有「节妇」、「烈妇」四百余人;自清初至道光年间多达两千余人。
  2. ^ 熊赐履:《下学堂札记》卷之一
  3. ^ 《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4. ^ 《习斋记余·未坠集序》
  5. ^ 《习斋记余·曲阜祭孔子文》
  6. ^ 《习斋年谱》卷下
  7. ^ 《朱子语类评》
  8. ^ 「吃人的礼教」一语出自吴虞〈吃人与礼教〉一文:「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杀人吃人不成功,这真是残酷极了!一部历史里面,讲道德、说仁义的人,时机一到,他就直接间接地都会吃起人肉来。就是现在的人,或者也有没做过吃人的事,但他们想吃人,想咬你几口出气的心,总未必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该文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1919年11月1日出版)。
  9. ^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最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