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九,清兵破南京,明弘光帝南逃。三十日,嘉定县令钱默出逃。六月二十四日,清授县令张维熙到任。是日,明嘉定总兵吴志葵率百人,白布裹头,昼伏东门外时家坟,晚间持火把逼近县城,扬言捉拿张维熙,张逃之夭夭。二十七日,吴志葵再临县城,士民夹道迎接复明之师。闰六月初七,清将李成栋部骑兵路过境内新泾桥,大肆奸淫妇女,致死7名。初八,李成栋亲率兵船百艘、马步兵2000余名停泊县城东关,大肆奸掠。初九,李率兵去吴淞,留偏裨将梁得胜等300名守护兵船。十二日,清军下剃发令,群情激愤,远近乡兵竞相围攻李成栋船队。船只及所掠财物悉数焚毁,斩杀清官兵84名。十五日,李成栋去太仓求援。十七日,明都察院观政黄淳耀及弟黄渊耀,与前左通政侯峒曾及子侯演、侯洁,上海举人张锡眉,国子生朱长,秀才马元调、龚用圆等倡议守城。他们在嘉定城楼上竖起「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在四城门布置守城兵力,义师在北门仓桥炮击清兵,打死清将李成栋之弟李成林。
七月初三,李成栋汇同太仓清兵攻城,日夜炮轰。城中矢石俱尽。初四大雨滂沱,守城士民,渐不能支。清兵趁机急攻,破东门涌入城内。辰时,李成栋入城下令鸣炮屠城。小街僻巷,无不穷搜。每遇一人,大呼献宝,献若不多,连砍三刀,物尽则杀。许多平民遇害。三日后,自西门至葛隆镇,浮尸满河。
城破后,侯与其子侯演、侯洁殉节叶池,黄淳耀和其弟黄渊耀自缢于西林庵。是为嘉定第一屠。
李成栋离开后,七月二十四日,嘉定人朱瑛聚集民众再次控制了嘉定。于是李成栋闻讯后派部将徐元吉进行镇压,城破后对乡兵进行了残酷屠杀,「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其中外冈、葛隆二镇的情况最为严重。是为嘉定第二屠。
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总兵绿营把总吴之藩反清投明,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吴之藩率余部反攻嘉定城。城内清兵猝不及防,乃溃。城内民众纷纷奔至吴军前,「踊跃听命」。不久被镇压。结果嘉定再遭浩劫,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是为嘉定第三屠。
经过李成栋的三次屠杀令,嘉定反清运动基本平息下来。关于死亡人数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总共在5至20万人之间。朱子素《嘉定乙酉纪事》称:「以予目击冤酷,不忍无记,事非灼见,不敢增饰一语,间涉风闻,亦必寻访故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简。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者,庶几得以考信也夫。」
剃发令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被视为侮辱。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
在嘉定至今还能看到多处纪念侯峒曾和黄淳耀的遗迹。嘉定城西有侯黄桥,汇龙潭公园有侯黄先生纪念碑,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的西林寺旧地址有吴玉章题写的「陶庵留碧」碑,碑背镌刻着吴玉章的七律诗:「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千万,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在方泰有两黄先生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