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民变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统治的战争,战争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
隋朝末年,军阀割据四方,民不聊生,使整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从而激化了贫苦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隋末时期的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战争。
大业七年(611年),炀帝下令出兵高句丽,并征调大批兵士、粮饷和建造大量的军船,河北、山东是出征军队集结地。当时的山东灾荒严重,百姓无家可归,因此纷纷起反抗。当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聚众起义,起义军占领了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王自称是「知世郎」,他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以号召人民抵制出征高句丽的战争,吸引了很多农民参与起义。但是没多久,王薄的起义就被官军镇压下去了,但各地大大小小农民起义相继出现,席卷全国。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领导农民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反隋,山东、 河南的贫苦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密、王伯当等人都率众投奔瓦岗起义军,使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接受李密建议,亲自率兵攻下荥阳的门户金堤关及周围的县,又在附近的大海寺设伏,歼灭了2万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军主力。大业十三年(617年),隋朝洛阳留守杨侗派刘长恭、裴仁基等带兵围剿起义军,隋军列阵十里,来势凶凶,翟让分军10队,与之对峙,并亲自率领将士强攻隋营,隋军大乱,全线溃败。刘长恭逃回东都洛阳,裴仁基投降。是年二月,翟让认为李密有领导才能,把瓦岗军的领导权交给了李密,李密为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魏」。在隋朝即将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关键时刻,瓦岗军内部予盾激化,十一月,李密设计杀害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军将领,导致瓦岗军将卒离心,战斗力遭到极大消弱。大业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杨侗,后又降唐,后来又因起兵反唐被杀,从此葬送了这支农民军。
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王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大业九年(613年), 杜伏威、辅公祏在齐郡(今山东)组织起义,随后南下到江淮南广大地区发展,力量不断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 七月,起义军进逼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与隋将陈棱率领的援兵相遇对峙,杜伏威率兵强攻隋军,激战中,杜伏威的前额被敌箭射中,但他带箭冲入敌阵,杀得隋军大乱。随后,起义军攻下高邮、历阳,建立农民政权,杜伏威任总管,辅公祏任长史。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化。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投降了李渊。次年,辅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权,控制了苏、皖部分地区,以丹阳为中心展开反唐斗争。唐朝急派大军镇压,辅公祏领导起义军在当涂与唐军对峙了10个月。终因寡不敌众,丹阳失守。辅公祏被俘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