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
九鼎据传是夏禹王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1]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2][3]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4]
来历
禹完成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收集各州的青铜,铸成九只大鼎[5],各鼎之上刻有各州的地理情况、贡赋定数,以及代表风景等。据传说,每鼎有千钧之重,约合7.5吨。
但根据《左传》的记载,九鼎是禹之子启建立夏朝之后,收取各州朝贡来的青铜而铸造的[6][7]。
变迁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8]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将九鼎迁至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9](《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7]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10]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
失落及重铸
秦灭周之后,九鼎失去下落,各种典籍对其下落莫衷一是,有几种说法:[2][3]
- 秦昭王将其迁入秦都,途中一鼎落入泗水;
- 周显王三十三年(前336年),或四十二年(前327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 周末战乱时被熔化铸钱或兵器。
根据史籍记载,秦始皇[4]和汉文帝[11]均在泗水设法打捞过九鼎,均没有结果。后世帝王亦曾屡次重铸九鼎,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12]和宋徽宗崇宁四年两次[13]最为有名。
2006年,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铸九鼎,永久放置在馆内展出供游客参观。[14]
注释
- ^ 见《春秋公羊传注疏》桓公卷四(起元年,尽六年)汉何休注:「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 ^ 2.0 2.1 见《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原文:「……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及《汉书》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原文:「……后百一十岁,周赧王卒,九鼎入于秦。或曰,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 ^ 3.0 3.1 见东汉王充《论衡》儒增篇第二十六, 原文:「……传言: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案本事,周赧王之时,秦昭王使将军攻王赧,王赧惶惧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还王 赧。王赧卒,秦王取九鼎宝器矣。若此者,九鼎在秦也。始皇二十八年,此游至琅邪,还过彭城,齐戒祷祠,欲出周鼎,使千人没泗水之中,求弗能得。案时,昭王 之后三世得始皇帝,秦无危乱之祸,鼎宜不亡,亡时殆在周。传言王赧奔秦,秦取九鼎,或时误也。传又言宋太丘社亡,鼎没水中彭城下,其后二十九年秦并天下。若此者,鼎未入秦也。其亡,从周去矣,未为神也。春秋之时,五石陨于宋。五石者星也,星之去天,犹鼎之亡于地也。星去天不为神,鼎亡于地何能神?春秋之 时,三山亡,犹太丘社之去宋,五星之去天。三山亡,五石陨,太丘社去,皆自有为。然鼎亡,亡亦有应也。未可以亡之故,乃谓之神。如鼎与秦三山同乎,亡不能 神。如有知欲辟危乱之祸乎,则更桀、纣之时矣。衰乱无道,莫过桀、纣,桀、纣之时,鼎不亡去。周之衰乱,未若桀、纣。留无道之桀、纣,去衰末之周,非止去 之,宜神有知之验也。或时周亡之时,将军人众见鼎盗取,奸人铸烁以为他器,始皇求不得也,后因言有神名,则空生没于泗水之语 矣。……」
- ^ 4.0 4.1 见《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原文:「……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 ^ 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与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原文:「……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 ^ 见《左传》宣公三年,原文:「……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 ^ 7.0 7.1 见《史记》楚世家,原文:「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 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 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 也。」楚王乃归。」
- ^ 见《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原文:「……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 ^ 见《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原文:「……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雒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
- ^ 见《战国策》第三卷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原文:「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 ^ 见东汉王充《论衡》儒增篇第二十六,原文:「……孝文皇帝之时,赵人新垣平上言:「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于泗水,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气,意周鼎出乎!兆见弗迎则不至。」于是文帝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神器事皆诈也,于是下平事于吏。吏治,诛新垣平。夫言鼎在泗水中,犹新垣平诈言鼎有神气见也。」
- ^ 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原文:「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太后欲以黄金千两涂之,姚涛曰:「九鼎神器,贵于天质自然。且臣观其五采焕炳相杂,不待金色以为炫耀。」太后从之。自玄武门曳入,令宰相、诸王帅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
- ^ 见《宋史》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五行四,原文:「……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既奉安于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宝鼎,忽漏水溢于外。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后竟以北方致乱。……」
- ^ 周王室の宝物「九鼎」、复元され国家博物馆に登场. 人民网日本语版. 2006年05月19日 (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