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是三国后期的统一战争。265年,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灭蜀后病逝,其子司马炎接任,并在同年废魏帝自立,建立晋。其后于279年,司马炎下令六路晋军攻吴,势如破竹,成功于280年三月十五(国历5月1日)成功逼降吴主孙皓,西晋统一天下。
263年,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成功灭蜀(详见魏灭蜀之战),使司马家族势力进一步加强,司马昭曾想乘机讨伐东吴,但因邓艾、锺会在蜀的叛乱,又缺乏灭吴所需要的强大水军,惟有暂时停止行动,转而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加强实力。也特意封刘禅为安乐公及50余蜀国降臣为侯,以此稳定益州,又示意东吴,收买吴国人心。
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其相国、晋王之位,并继续掌握魏国朝实权。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进一步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反观东吴,由吴大帝孙权晚年开始,东吴已经发生了一连串宫廷斗争,吴国国力每况愈下。虽然中间有吴景帝孙休的短暂中兴,但到了264年,孙皓登位,朝政更为黑暗,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令吴国进一步混乱,上至朝臣,下至百姓也怨声载道。
司马炎成功麻痹东吴后,开始调拨将领、军队出战:269年,司马炎任羊祜负责荆州军事,镇守襄阳;卫瓘负责青州军事,镇守临菑;司马伷(音,zhòu,古同「胄」)负责徐州军事,镇守下邳。其中,羊祜训练士兵,屯积军粮,收买东吴民心都非常成功。272年,司马炎以王浚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做到顺流攻吴的形势。王浚着手制作多艘巨船,长一百二十步,能载二千人,就像河上的一座木城般,有楼橹、四面大门,马也可在上奔驰,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军。同年东吴西陵督步阐叛吴降晋献西陵,东吴以陆抗为主帅讨伐步阐,晋方面遣羊祜率军救援,此乃西陵之战。但羊祜救援失败无功而返,被贬为平南将军。此举让羊祜自我反省,研拟更好的对付东吴之策。278年,羊祜死后,继任者杜预照着羊祜般,继续加紧备战。
但孙皓对西晋的威胁却毫无戒心,他认为有着长江天险,必可保东吴平安,未认真加强防备,他也曾派兵攻晋,但大多都是草率而行。陆抗也察觉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建平、西陵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呈给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但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274年,吴国最后栋梁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此后吴中再也没有能与西晋抗衡之名将。
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十二月,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杨济为副统领各军,下令各军开始攻势,并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将二十余万晋军兵为六路出击,想迅速切断各地吴军联系,方便各个击破:司马伷由驻地下邳向涂中;王浑在寿春出击;王戎由项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由江夏出击夏口;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浚、唐彬率水军由蜀地浮顺江流而下;张华负责统筹军运。西面的晋军负责主攻,东面晋军负责牵制吴军主力。为了协调行动,司马炎命王浚的军队下建平时受杜预节度,至建业时受王浑指挥。
十二月,王浚、唐彬率七万人沿江而下。280年正月,王浑军已抵横江一带,准备渡江进逼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异常,急令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等率三万吴兵渡江迎击。结果晋军大胜,临阵斩杀张悌、沈莹、孙震等吴国将领,斩杀士兵五千八百人,吴国上下大为震惊。王浑继续逼近江岸,部将建议他乘胜直捣建业。但王浑以司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绝建议,驻军于江北,等待王浚。而司马伷军也进抵长江,威胁建业。
二月,王浚、唐彬所率的晋军攻克丹杨,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放在江中,以为这样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浚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扎些草人立于筏上,派一些士卒以筏先行,铁锥着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夷道、乐乡;而杜预率领的晋军,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江陵;胡奋克江安,所到之处,大多不战而胜。
司马炎又命王浚为都督益梁二州军事,要他和唐彬率军继续东下,攻占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击夏口、武昌,再顺流而下,直取建业。另一方面,杜预南下占领零陵、桂阳、衡阳。于时王浚遵命攻克夏口,与王戎联军夺取武昌,随后继续东下,所过之处皆平,晋军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三月,王浚军东下抵达三山。孙皓忙派张象率军抵御,但吴军毫无斗志,望旗而降。孙皓企图再凑二万兵抵抗,这些士兵却于出发前夜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各路晋军兵临建业。孙皓用大臣薛莹、胡冲之计,分别遣使奉书于王浚、司马伷、王浑处求降,企图挑拨离间。但按司马炎原先的规定,这时的王浚晋军应由王浑节度,而王浑屯兵不进,又以共同议事的名义,也要王浚停止进军。但王浚不顾王浑阻拦,于以率八万人,方舟百里,鼓噪而进。三月十五(5月1日),孙皓面缚出降,至此吴亡,王浚上表报捷。西晋成功统一全国,结束自东汉未年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
胜利消息传来,司马炎执杯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未参与战事的骠骑将军孙秀退朝时,向南而哭说:「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