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清朝后期自强运动中所设立的一个掌理外交的衙门机构。在晚清的外交事务以及推动现代化事务上发挥了作用。
在晚清以前,清朝并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因中国一向不承认其他国家与中国平等的关系,因此是以对待外藩(以朝贡相关事务为主)和处理商务事务的态度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些事务由礼部(处理朝贡事务)、理藩院(处理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部、以及俄罗斯事务)、两广总督(处理广州贸易事务)及在华传教士(处理对洋人的翻译,以及作为中国对来华使团的沟通代表)来处理。
缺乏正式外交机构,为西方国家所不满,在英法联军之后的《天津条约》中,要求公使进驻北京,使清朝开始需要面对新的外交形势,而成立新的外交机构,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欣与文祥上奏《统筹全局酌拟善后章程》,即提出要设立新的外交机构来处理新的外交事务。于是在3月11日正式成立(中华民国成立后,外交部以3月11日作为部庆),位置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它是自强运动中最早成立的一个机构。
虽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最高外交事务的机构,但它事实上不是一个正规的政府部门,而更类似军机处的下属机构及且是较临时性的机构,因此它没有正式的官品和编制。
总理衙门按照负责的事务,分成英国股(1863年设立,负责英国、奥匈帝国、各国商务、各关税务)、法国股(1863年设立,负责法国、荷兰、西班牙、巴西、耶教传教事务、中越关系)、俄国股(1863年设立,负责俄罗斯、日本及陆路商务)、美国股(1864年设立,负责美国、南美各国及华工事务)和海防股(1883年设立,负责舰队建置),并设有海关总税务司署(1861年设立,负责全国各海关税收)、同文馆(1862年设立,负责翻译)、清档房(1864年设立,负责档案抄录及保管)、司务厅(1864年设立)、电报处(1884年设立)及银库(1884年设立)等各个附属机构。
在1860年代在恭亲王领导下,总理衙门在外交事务的处理上有较多的发挥,包括处理《北京条约》之后的善后事宜,1866年接见西方的斌桩、蒲安臣等使团,1868年的《天津条约》修约相关问题,以及海关事务的处理等。
但1870年代以后,恭亲王的权力因慈禧的排挤而下降,加上1870年开始,李鸿章就任北洋通商大臣,许多外交事务逐渐由北京的总理衙门转往天津,此后到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在天津的衙门成为事实上的中国外交部,总理衙门在外交事务上的作用就减少了,1884年恭亲王不再掌理总理衙门使其重要性更下降。1901年,在清末新政中,正式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除了外交事务之外,总理衙门也是早期自强运动中各种洋务事业在北京中央的领导者,一方面它可用于听取包括外国使臣以及负责海关的赫德等西方人士的建议,来推行和提倡相关事业,一方面负责的恭亲王本身亦为相关业务的领导,因此总理衙门也实际上推动包括新式教育、交通、工业、经济(尤其海关)、军事等现代化建设,因此也被当时称作「洋务内阁」。
但当时西方人常认为它守旧而不够进步,而保守派则批评它出卖中国利益。与外交事务同样,总理衙门在1870年代以后在北方洋务事业的重要性也逐渐下降,其领导性地位渐由李鸿章在天津的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的地位所取代。
亲王、郡王名 | 本职 | 出任时间 | 卸任时间 | 备注 |
---|---|---|---|---|
恭亲王奕欣 | 议政王、军机大臣 | 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 1861年1月20日 |
光绪十年三月十三日 1884年4月8日 |
|
庆郡王奕劻 光绪二十年正月晋封庆亲王 |
光绪十年三月十七日 1884年4月12日 |
光绪二十年九月一日 1894年9月29日 |
||
恭亲王奕欣 | 军机大臣 | 光绪二十年九月一日 1894年9月29日 |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日 1898年5月29日 |
|
庆亲王奕劻 |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日 1898年5月29日 |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四日 1900年6月10日 |
||
端郡王载漪 | 军机大臣 |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四日 1900年6月10日 |
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日 1900年9月25日 |
|
庆亲王奕劻 | 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日 1900年9月25日 |
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九日 1901年7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