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历,亦称「甲子元历」。是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的历法之一。由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创制,完成于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梁天监九年(510年)施行。共实行了80年。大明历规定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日,此数据是中国宋统天历(1199年)以前,是最符合实际的一种数据。
大明历首次采用了岁差的概念(45年11月差1°),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采用391年置144闰月来代替以前何承天元嘉历历法19年7闰的办法,使大明历更加准确;还在中国首次求出通常称为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与现在的值27.21222日非常接近。
大明历在祖冲之去世10年后,即梁天监九年(510年)得以实行,达80年。
检 · 论 · 编
中国历法 |
|||||||||||||||||||
---|---|---|---|---|---|---|---|---|---|---|---|---|---|---|---|---|---|---|---|
史前→后汉 | 古六历 ?-? |
颛顼历 ?-BC105 |
太初历 BC104-4 |
三统历 5-84 |
后汉→魏 | 四分历 85-236 |
景初历 237-444 |
晋→南朝 | 元嘉历 445-509 |
大明历 510-589 |
|||||||||
吴 | 四分历 222 |
干象历 223-280 |
北朝 | 景初历 398-451 |
玄始历 412-522 |
正光历 523-565 |
兴和历 540-550 |
天保历 551-577 |
天和历 566-578 |
||||||||||
蜀 | 四分历 221-263 |
||||||||||||||||||
北朝→隋 | 大象历 579-583 |
开皇历 584-596 |
大业历 597-618 |
唐 | 戊寅元历 619-664 |
麟德历 665-728 |
光宅历 何时不详 |
乙巳元历 何时不详 |
仪凤历 何时不详 |
大衍历 729-761 |
五纪历 762-783 |
正元历 784-806 |
观象历 807-821 |
宣明历 822-892 |
|||||
唐→后周 | 崇玄历 893-955 |
后周 北宋 南宋 |
钦天历 956-963 |
应天历 963-981 |
干元历 981-1001 |
仪天历 1001-1023 |
崇天历 1024-1065 |
明天历 1065-1068 |
崇天历 1068-1075 |
奉元历 1075-1093 |
观天历 1094-1102 |
占天历 1103-1105 |
纪元历 1106-1135 |
||||||
后晋 辽 |
调元历 893-943?,961-993 |
大明历 994-1125 |
|||||||||||||||||
南宋 | 统元历 1136-1167 |
干道历 1168-1176 |
淳熙历 1177-1190 |
会元历 1191-1198 |
统天历 1199-1207 |
开禧历 1208-1251 |
淳佑历 1252 |
会天历 1253-1270 |
成天历 1271-1276 |
元 | 重修大明历 1182-1280 |
授时历 1281-1387 |
明 | 大统历 1368-1683 |
|||||
金 | 大明历1127-1179 | 重修大明历 1180-1280 |
|||||||||||||||||
清朝 | 时宪历 1645-1664 |
大统历 1665-1670 |
时宪历 1671-1911 |
太平天历 1853-1863 |
现代 | 公历 1912-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