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赛儿起义

唐赛儿民变,又称唐赛儿起义,为明朝初期永乐十八年(1420年)发生于中国山东的一系列以白莲教为旗号的民变事件,民变领袖为唐赛儿。

背景

明初洪武末年,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山东成了主要战场,战争令百姓流离失所。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南粮北调,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加上水、旱灾害,瘟疫流行,群众生活十分艰难。山东、河南等地的群众到了吃树皮、草根维持生活的地步。「民食草实为食。」永乐十七年,「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

经过

蒲台县城(今属滨州市)年轻女子唐赛儿,略通武艺和兵法,效法元末红巾军,以白莲教联络民众,自称"佛母"。往来于益都(今青州)、诸城、安丘、莒州(今莒县)、即墨、寿光等州县,密谋在滨州(今滨州北)举事。

十八年初,率众500余转至益都西南山区发展队伍,立帅府于卸石棚寨(今唐赛儿寨)。该地峰高783米,四面皆危崖绝壁,上建水池、米仓,易守难攻。闰正月,唐赛儿以红白旗为号发动起义,击杀前往镇压的青州卫指挥使高凤等官兵千余人,声威大震。附近九州县董彦杲、宾鸿等数十支队伍纷起响应,众至数万。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等急向朝廷报警。成祖朱棣闻讯,遣使诱降唐赛儿,被拒绝,随即命柳升为总兵、刘忠为副总兵,率京军5000前往平定变乱。二月十一,柳升率部包围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柳升骄狂的弱点,派人向其诈降,声称起义军将从东寨门夺路寻水宵遁,骗得柳升派重兵据守东寨门外待战。三月十三夜,唐赛儿命人驱羊群伪装起义军走东寨门下山,吸引明军主力,自率众从明军薄弱处突围,袭杀刘忠。黎明,柳升发觉中计,匆忙遣兵追击,然不知唐赛儿去向。

十六日,宾鸿率莒州、即墨义众万余攻安丘并声称要屠城,在海上备倭的都指挥卫青听闻安丘被围,于是率领千余骑兵昼夜兼行,起义军大败,被俘杀6000余人。柳升抵达后,卫青迎谒。柳升反而打卫青,称其专制。同日,鳌山卫指挥王贵亦击溃诸城变乱,山东战事遂平。行在刑部尚书吴中知道此事后弹劾柳升,明成祖得知后逮捕柳升入狱。但唐赛儿等隐匿于民间,官府很久都无法逮获,朱棣认为她削发为尼或混处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是北京、山东境内尼姑及道姑,逮至京调查[1]

同年七月,段民担任山东左参政。当时因为逮捕唐赛儿甚急,尽逮山东、北京僧尼。之后又尽逮全国出家妇女,先后几万人。段民进行调查和抚恤后,民间情绪遂开始平定。有史书认为唐赛儿曾被逮捕,但最后脱身离去。三司郡县的将校等官,皆因失寇而被伏法诛杀[2]

影响

唐赛儿举事,规模较小,前后不过一个月就被平定,但发生于明朝「永乐盛世」时期,对最高统治者震动较大,开始赈济灾区,减免税收,抚恤百姓,一大批平定变乱不利的官员也被惩办。

参考文献

  1. ^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3):「成祖永乐十八年三月,山东蒲台县妖妇唐赛儿作乱。赛儿,县民林三妻,少好佛诵经,自称「佛母」,诡言能知前后成败事,又云能剪纸为人马相战斗。往来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煽诱愚民。于是奸人董彦杲等各率众从之,拥众五百余人,据益都卸石棚寨为出没。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捕之,贼夜乘间击官兵溃散,凤等皆陷。都、布、按三司以闻,遣人驰驿招抚之。直隶沂州卫亦奏:「莒州贼董彦杲等聚众二千余人,以红白旗为号,大行劫杀。莒州千户孙恭等往招抚,不服,杀其从者,势甚猖獗。」上敕安远侯柳升分兵剿之。柳升兵至益都,围贼于卸石棚寨。贼遣人乞降,诈云:「寨中食尽,且无水。」升以东门旧有汲道,即往据之。夜二鼓,贼袭官军营,都指挥刘忠力战死。黎明,柳升始觉,分兵追捕,获贼党刘俊等男妇百余人,而赛儿等竟遁。时贼党宾鸿等攻安丘,知县张玙、县丞马撝集民夫八百余人以死拒战。贼不能攻,复帅莒州、即墨之众,合万余人,并力攻之,声言屠城。于是都指挥卫青备倭海上,闻安丘围,急率千骑昼夜兼行,奋击败之。贼收余众再战,城中人亦鼓噪出击,宾鸿遁去。杀贼二千余人,生擒四十余人,皆斩之。时城中已不支,使青至稍迟,即陷贼矣。既而柳升至,青迎谒。升怒其专制,捽出之,青不为屈。是日,鳌山卫指挥王贵亦以兵一百五十人击败贼众于诸城,尽杀之,山东悉平。行在刑部尚书吴中等劾奏:「柳升奉命征剿,不即就道。敕谕以『贼凭高无水,且乏资粮,当坐困之,勿图近功』。升贼临境不设备,至贼夜斲营杀伤军士。时都指挥刘忠与升夹攻,忠身先军士,几破贼垒。升忌其成功,更不救援,致忠力尽而毙,贼遂得乘间遁去。升遣指挥马贵等追之,所过骚扰,升亦不问。及备倭都指挥卫青闻贼围安丘,急躬率所部兵昼夜兼行,遂败贼众。后三日升始至,反忌青功。故行摧击。人臣不忠,莫此为甚,请治其罪。」上曰:「朕每命将遣师,必丁宁告戒,俾图万全。今升方命失机,媢冒功忌能,罪不可宥。」遂下升于狱。上以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混处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姑,逮至京诘之。」
  2. ^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3):「七月,以段民为山东左参政。是时,大索唐赛儿甚急,尽逮山东、北京尼。既又尽逮天下出家妇女,先后几万人。段民抚定绥辑,曲为解释,人情始安。初,唐赛儿夫死,赛儿祭墓,回经山麓,见石罅露石匣角,发之,得妖书、宝剑,遂通晓诸术。剑亦神物,惟赛儿能用之。因削发为尼,以其教施里闬间,悉验,细民翕然从之。欲衣食财物,随所须以术运致。初亦无大志。乃妖徒转盛,至数万,官捕之急,赛儿遂反,杀伤军兵甚众。三司皆不以蚤发系狱。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怡然不惧。裸而缚之,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三司郡县将校等官,皆以失寇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