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之役

朝鲜之役是1592至1598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3年)间,由于日本丰臣政权入侵朝鲜、觊觎明帝国而引起的东亚区域性战争。是役明廷因宗藩关系军援朝鲜,与侵朝日军对峙,双方交手以日方略占优势,后期明朝联军在陆上和海上击败日本,加上1598年9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逝世,日军已无战意,残部撤出朝鲜。

名称

这场为时超过六年,牵动东亚三大国的战争,由于相关各国均由本国观点加以命名,当前在国际上并无一概通用的名称:

明朝时称朝鲜之役,并未对前后两回合的冲突分别命名;朝鲜之役明军动员规模可观,与宁夏、播州二役合称万历三大征。

朝鲜时称第一回合冲突为壬辰倭乱,第二回合冲突为丁酉再乱;现合称壬辰祖国战争壬辰卫国战争

日本时称唐入り(即「入唐/进出中国」之意)、唐御阵高丽阵朝鲜阵;幕末、明治时称朝鲜征伐征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称第一回合冲突为文禄之役,第二回合冲突为庆长之役,合称文禄・庆长之役;当代也有部分历史研究者称之为朝鲜征伐朝鲜出兵日明戦争

第一回合冲突

丰臣秀吉于1590年统一日本后,于1591年6月命对马藩主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表示将于次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国,请予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如下: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

但因信息未达,日方终在未获朝鲜同意下出兵,形同入侵。而当时朝鲜太平日久,「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加之国王重文轻武、朝廷党争激烈,以致八道武备废弛,全国三百余郡县多未设防。

同时丰臣秀吉野心狂妄至极,亦遗使往琉球王国、菲律宾之吕宋西班牙殖民政府、台湾大肚王国、暹罗、南掌、大越、广南、占城、印度莫卧儿帝国、葡萄牙印度果阿及澳门殖民政府等国和地区,要求他们俯首称臣及帮助日本而向明朝宣战。琉球国王尚宁王拒绝丰臣秀吉的要求,并且通报明朝关于日本丰臣秀吉的野心。统治暹罗的阿育陀耶王朝君主闻之大怒,欲调集大象军团协助明朝、朝鲜抗击日本,但是适逢邻国缅甸东吁王朝入侵,加上于慎行与两广总督萧彦反对。所以并没有派兵协助明朝、朝鲜联军。

日方战略及军团编组

为了攻打朝鲜,丰臣秀吉早在1591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十九年、明神宗万历十九年、朝鲜宣祖二十四年)开始进行准备,正月时就已经对各大名下达水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

到了同年3月时,亦决定了陆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各国诸大名每万石应征召人数各地不同:

1592年(明神宗万历20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20年/文禄元年;朝鲜宣祖25年)3月,秀吉自全国动员了三十余万兵力,以其中西国部队为主的15万8700人编成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宇喜多秀家为总大将,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等为总奉行。军团编制如下表所示:

日本军军团编制(点击选单右侧「显示」字样以浏览)
注:表中各军团长均列该军团将领第一位;第八军团驻扎于对马群岛,第九军团驻扎于壹岐岛。

辅以水军九千二百人、船只七百艘,如下表所示:

日本军水军编制(点击选单右侧「显示」字样以浏览)
军团 规画占领区 总兵力 将领 官位或称谓 在日本的领地 所部兵力
第一军团 平安道 18,700人 小西行长 摄津守 肥后宇土 7,000人
宗义智 羽柴对马侍从 对马府中 5,000人
松浦镇信 肥前守 肥前平户 3,000人
有马晴信 修理大夫 肥前有马 2,000人
大村喜前 丹后守 肥前大村 1,000人
宇久纯玄 大和守 肥前福江 700人
第二军团 咸镜道 22,800人 加藤清正 主计头 肥后熊本 10,000人
锅岛直茂 加贺守 肥前佐贺 12,000人
相良长每 左卫门佐 肥后人吉 800人
第三军团 黄海道 11,000人 黑田长政 甲斐守 丰前中津 5,000人
大友义统 羽柴丰后侍从 丰后府内 6,000人
第四军团 江原道 14,000人 森吉成 壹岐守 丰前小仓 2,000人
岛津义弘 羽柴萨摩侍从 大隅栗野 10,000人
高桥元种 日向宫崎 2,000人
秋月种长 长门守 日向财部
伊东佑兵 民部大辅 日向饫肥
岛津忠丰 日向佐土原
第五军团 忠清道 25,000人 福岛正则 左卫门大夫 伊予今治 4,800人
户田胜隆 民部少辅 伊予大洲 3,900人
长宗我部元亲 羽柴土佐侍从 土佐高知 3,000人
蜂须贺家政 阿波守 阿波德岛 7,200人
生驹亲正 雅乐头 赞岐高松 5,500人
来岛通之 伊予来岛 700人
来岛通总 出云守
第六军团 全罗道 15,700人 小早川隆景 羽柴筑前侍从 筑前名岛 10,000人
小早川秀包 羽柴久留米侍从 筑后久留米 1,500人
立花宗茂 羽柴柳川侍从 筑后柳川 2,500人
高桥统增 主膳正 筑后三池 800人
筑紫广门 上野介 900人
第七军团 庆尚道 30,000人 毛利辉元
(因病由养子毛利秀元代理)
权中纳言 安艺广岛 30,000人
第八军团(预备队) 京畿道 10,000人 宇喜多秀家 参议兼左近卫权中将 备前冈山 10,000人
第九军团(预备队) -- 11,500人 丰臣秀胜 岐阜宰相 美浓岐阜 8,000人
细川忠兴 左少将 丹后宫津 3,500人
将领 官位 所部兵力
九鬼嘉隆 大隅守 1,500人
藤堂高虎 佐渡守 2,000人
胁坂安治 中务少辅 1,500人
加藤嘉明 左马介 750人
来岛康亲 700人
菅野正影 250人

另命东日本大名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等将其旗下部队集结在肥前国名护屋城(位于今佐贺县唐津市)作为预备队,兵力计约10万5千人;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4月12日其第一军团由小西行长率领一万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对马岛待命。4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爆发釜山镇战役,朝鲜守将郑拨战死,釜山被日军攻占。之后陆续发生东莱城之战,守将宋象贤战死,尚州之战后守将李镒败走。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急命左议政金命元为都元帅, 坐镇王京汉城之内,节制全国兵马。又增设三道巡边使,由曾经大破女真人的名将北道兵马节度使申砬担任(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如何解释呢?),负责庆尚、全罗和忠清三道防务。申砬会合李镒于弹琴台。4月28日小西行长率18,700人向忠州和弹琴台进军。小西行长派大村喜前监防忠州城动态,再与松浦镇信、宗义智、有马晴信和五岛纯玄围攻申砬与李镒,发生弹琴台之战,朝降军全军覆没,义州牧使金汝岉、忠州牧使李宗张与申砬战死。忠州被日军攻陷,李镒逃往王京汉城报败讯,然而日军攻入稷山后,王京汉城已难以固守,朝鲜国王李昖在柳成龙等朝臣的建议下,放弃都城、出奔平壤。5月2日日军攻克朝鲜王京汉城,俘虏朝鲜王子。在战略上,日本军采用了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计画一举占领朝鲜,然后将朝鲜八道分别交给各军团长统治。(参见前揭「日本军军团编制」表「规画占领区」栏)

初期战况及明援朝经纬

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立组织义军,如庆尚道星州的郭再佑于4月21日组织义兵,屡次令安国寺惠琼败战使其无法顺利进入全罗道,甚至在10月10日的第一次晋州城之战中击退细川忠兴和长谷川秀一的大军,人称「天降红衣将军」,还有郑仁弘、孙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辉元无法顺利占领庆尚道。全罗道光州的金千镒、全州高敬命、李基鲁、洪彦秀父子也于6月1日组织义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赵宪、僧人灵圭则于7月3日整顿兵力,联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军第六军团,其中经历清洲城之战、梁丹山之战、两次锦山之战。另外还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对抗黑田长政,以上皆妨碍了日军的前进。

5月27日,日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团追击而至,突破临津守备攻陷开城,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离开平壤,继续流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当时朝鲜全国八道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的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攻占,李昖知道若没有明朝的帮助,根本没有可能收复国土,因此便派几批使者去向明朝求救。朝鲜使臣们除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国书外,又分别游说了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等,甚至表示愿内附明朝,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6月15日日军陷平壤。7月,加藤清正率锅岛直茂、相良頼房在海汀仓打败韩克诚,俘虏了朝鲜王子临海君与顺和君。7月27日越过豆满江(中国称图们江),侵攻臣属于明朝的兀良哈建州女真的扈伦四部及海西女真各部落,加藤清正攻拔女真五营,女真余营皆遁去。8月,加藤清正再大破女眞酋长卜占台,斩敌900人,攻破其部(今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附近)。,是为般丹之战,同时更有另一支明朝联军偷袭梁山,但被黑田孝高击退。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军队因为日本的毛利秀元、黑田长政等日军的援兵突然赶至,大为震惊。杨镐赶不及下令,便策马率先赶奔汉城,麻贵亦继而赶之,一时间所有军队皆溃败。只有副将吴惟忠、游击茅国器断后,日军在得胜后暂退以保住胜果,明军的辎重大多丧失。杨镐与邢玠却向明朝朝廷谎报前线大捷。但当时各营欲向明朝朝廷回报,士卒死伤二万,这使杨镐大怒,按而不报,只称死伤百余人。赞画主事丁应泰得知战败,至杨镐处商议应对计略,但杨镐竟出示张位、沈一贯的手书,扬扬自得。这令丁应泰愤而向朝廷回报战败事实,明朝首辅赵志皋欲保杨镐,决定暂时不逮捕他,但亦遣官查察。

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军,并欲以海路运兵以作持久之计,5月明朝廷叫回攻略蔚山城失败的杨镐,新增兵力给于刘铤、邢玠并调派水陆约15万军力进朝鲜,于是都督陈璘以两广之兵,刘铤以四川之兵,邓子龙以浙江、南京之兵赶至增援,明将张榜、蓝芳威等于此时参阵。6月,杨镐罢职候查。

鸣梁海战

战事再起之初,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结果无奈之下,朝鲜政府再次起用本来已遭罢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时,原来苦心经营的水师,只剩下数艘舰只。但他因为身系救国重任,惟有在这个逆境里尽其全力,在全罗道右水营着手重建海军。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挥着这支刚重建的水师,再度与日本水师决战,而决战地就是在鸣梁海峡。

李舜臣守在鸣梁海峡,但因兵力薄弱,所以决定设陷阱,派人乘退潮时在岸边设置了铁索与木桩。9月16日, 日军统帅藤堂高虎率领330余艘战船和2万陆军出发,欲趁涨潮时攻进鸣梁海峡,全歼朝鲜水师。李舜臣首先将海峡内的民用船只侨装成战舰,以扰乱日军,使其以为朝鲜水师已恢复过来。他自己则亲率12艘战船引敌深入鸣梁海峡。在成功引诱日军进攻后,李舜臣随即发起集中的攻击,对准日军指挥舰攻去,结果歼灭了日 军指挥舰和其他战船2艘,并击毙日军主帅来岛通总。同时间,潮水开始退却,朝鲜舰船趁势进攻,日舰因失去主帅,军心散涣,只得顺潮向东撤退,但却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铁索和木桩,无法退却。结果朝鲜水师全力拚杀,击沉日舰36艘,并击毙日军4,000余人,再度重创了日本水师,重新掌握了制海权。

鸣梁海战的胜利,使得丰臣秀吉再度面对运兵和运输补给困难的问题,而日军虽然随后在陆战有所得着,但亦已后继无援,其最后败局已定。

后期战况

同年,日军小早川秀秋等部七万多人回国休整,以包含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等所部在内的64,000兵力防守占领区。

邢玠将明军兵力分为水陆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将,中路李如梅(后替换为董一元),东路麻贵,西路刘铤,水路陈璘,各自负责握守要地,相机而动,进攻之时,各率约五万分三路,以麻贵攻蔚山、董一元、刘铤进攻泗川、顺天。

9月底,明将麻贵再次包围加藤清正于蔚山(第二次蔚山之战),两军互有胜负,但最后遭到为了援救清正而前来的立花宗茂先以千人夜袭后以假营伏兵击之而败退。10月 麻贵出击进攻日军,并大败之。然而董一元率兵3万余攻打日军新起的泗川城寨,由日将岛津义弘率7000兵力驻守,却因明军的大炮突然炸膛,并引起大营火药库连番爆炸,全军登时乱成一片,这时岛津义弘一看明军大营发生爆炸,随即命令日军出击,混乱中的明军大乱,泗川又被日军夺回,据诸葛元声《两朝平壤录》记载:「大将军、木杠已打破大门一扇、城垛数处,而彭兵皆京城亡赖,素不习战,亦不擅火器;忽木杠破,药发冲起,半天俱黑,各兵一时自惊乱。倭因乘隙,从前小门杀出,直冲彭兵,皆溃走………彭兵三千,止存五、六十。」是为泗川之战。 而刘綎与陈璘,李舜臣共同水陆进攻的顺天城亦因为配合不佳而没有结果。

10月,丰臣秀吉已于8月死于京都伏见城的消息传至朝鲜,日军士气因而受挫,开始准备撤退。

露梁海战

11月,日军已无战意,分批撤离朝鲜;明、朝联军则海陆并进、截击撤退的日军。为掩护小西行长军团由顺天撤退,日军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岛津义弘、小早川秀包、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在露梁海面与由陈璘、邓子龙统率的明水师,以及由李舜臣统率的朝鲜水师展开大战。战斗过程中,联军虽有邓子龙、李舜臣等将领阵亡,仍能持续作战、获致重大战果;而日军则在付出损失战船数百余艘,战死、焚毙、溺毙者多达数万人的重大代价下,使小西行长等将领得以脱离战场、撤回日本。

最后的冲突

12月,仍然留在朝鲜的日本残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为崖深而道浅,将士不敢进。结果陈璘在夜里潜入,向其连珠炮发,日军只得逃去,陈璘更领明军追击将其全灭。

明军班师

1599年5月(明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明军班师回朝,万历皇帝升座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献上的日本俘虏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来的敌人的头颅传送天下。同日,万历皇帝接受百官朝贺,祭告郊庙,把献祭祖先的果酒都分赐给了内阁官员们。次月,颁平倭诏诏告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
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
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影响

明朝

根据1569年明兵部侍郎谭纶的记载,明朝全国军队编制为3,138,300人,实际兵员为845,000人。在帝国北边服役的军士推测有50万人,马匹10万匹;

除了长期征伐带给国力日衰的明朝额外负担外,建州卫首领努尔哈赤也通过此战观察了明军的作战方式,使他在日后的对明战役中占得了情报上的优势。

朝鲜

朝鲜受到大规模入侵,全部国土几沦为战场,人民流离失所,战后百业萧条、农产大减,经济秩序多年后仍不能恢复。

战前朝鲜与宋朝一样重文轻武,家中如有两个小孩,念书者坐于堂上,习武者即在堂下供其使唤,如同奴仆。据《宣祖实录》记载,朝鲜兵如同羊群,闻炮声即溃;加之器械不修、城池不固,只能倚赖明军做为抗击日军的主力。经此教训,朝鲜转而重视火器的发展,在炮手的训练上成效尤着;后来满清征兵朝鲜,朝鲜炮手即曾在松山之役重创清军。 明朝两次大军驰援使朝鲜免于亡国,朝鲜对此心存感念。后来虽被满清征服,但在明清战争中一直暗地支持明朝。直到十九世纪的时候,才真心认清廷为宗主国。

战后朝鲜人民对日感情一时恶化,1607年通信使遣日以后,缓化征兆。

日本

丰臣秀吉几乎倾全国之力,侵朝失败,不惟损兵折将、贻怨诸侯,更激化其家臣内部吏僚派(以石田三成等奉行为代表)与武功派(包括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武将)的斗争。由于此种矛盾,秀吉死后,丰臣政权「大老」德川家康得以联合福岛、加藤诸将,在1600年的关原之战中击败由石田三成号召、另一「大老」毛利辉元领衔的反德川势力,夺得最高权力;最后取丰臣家而代之,开创了由德川氏世袭的江户幕府政权。

由于此役缘故,大批朝鲜人雇工及平民战俘被带往日本,其中的陶艺工匠将大陆式瓷器及瓦片制作技术引入日本,一般俘虏(有的被卖为奴隶)则多少填补了日本劳动力的损失;此外,其时方兴未艾的日本儒学,也因朝鲜学者及书本的挹注而蓬勃发展,终于催生了江户时代的朱子学与水户学。

在京都市丰国神社附近建有埋藏朝鲜与明朝将士耳鼻的耳冢。当时统计战死者数量以所割鼻为准。原名鼻冢,后因不雅而改名耳冢。其中共有朝鲜人鼻185738,明人鼻29014。朝鲜人至今仍常常到此拜祭 。

朝鲜半岛今日态度

朝鲜、韩国把李舜臣作为此战胜利的关键人物,而否认或贬低明军的作用。韩国拍摄的电视剧《不灭的李舜臣》中,把李舜臣神化宣传,而把明军描写成拖后腿的部队。韩国还强调明军在朝鲜征调军粮,造成朝鲜饥荒,朝鲜人民因此对中国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