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唐战争

唐罗战争发生于新罗和唐朝打败高句丽和百济后的670年—676年。经过6年的征战,新罗使当时被吐蕃所困的唐朝军队撤出朝鲜半岛,双方结束了大规模的战争。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朝鲜半岛第一个的统一王朝。

背景

7世纪初,新罗从百济攻占到在550年之前被高句丽占领的汉江流域后,疆域抵达黄海。新罗开始与唐朝结盟共同对付百济和高句丽。660年新罗联合唐朝攻灭百济,668年又攻灭长期统治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灭亡高句丽后,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作为统治机构,并最终导致唐罗战争。

战争经过

安舜反唐

为防止唐朝完全吞并朝鲜半岛,新罗文武王联合并扶植了朝鲜半岛上的原高句丽和百济的反唐势力一起攻打唐朝。670年,原高句丽将领剑牟岑扶植高句丽王室安舜在百济故地建立起高句丽复兴政权。唐朝对此则派高侃率兵进行镇压。安舜与剑牟岑失败后,发生分歧,剑牟岑被安舜下令处死。安舜南逃后,被新罗文武王接纳,封安舜为高句丽王,在今韩国益山市建立了报德国(674年改封报德王)。这件事唐朝和新罗的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新罗战熊津

但与此同时,新罗开始攻打唐在百济的驻军。671年,新罗拿下在百济国都泗沘,推翻唐朝的熊津都督府(扶余隆为都督,但滞留唐朝不敢回故国),建立所夫里州,控制了前百济的全部领地。[1]。到上元元年(674年),新罗已经从唐朝手中夺得原百济的大部分领土。[2][3]但此时,新罗军主要与熊津都督府的百济人交战,而唐军主要与反唐的高句丽人交战。

全面战争

之前只是唐朝与新罗支持的高句丽复兴势力作战,并没有和多年的盟国新罗宣战。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与新罗文武王彻底决裂,扶植文武王的弟弟金仁问为新罗君主,并派刘仁轨领兵攻打新罗。在对吐蕃的大非川之战战败后一度除名的唐朝名将薛仁贵被唐高宗任命为为鸡林道总管,负责羁縻百济的熊津都督府,上元二年(675年)二月刘仁轨在阿达城之战、七重城之战大败新罗军后,金法敏为保持既得利益,避免覆灭厄运,即已派使入唐谢罪。

675年,李谨行率领投靠唐朝的靺鞨人攻打新罗石岘城、赤木城、买肖城三战皆捷。《三国史记》记载石岘城、赤木城之战唐军大胜,买肖城之战20万唐军被金元述击败,新罗军缴获战马三万三百八十匹,但是当时李谨行作为行军总管、安东镇抚大使,不可能拥兵20万,有三万三百八十匹战马。

唐罗和解

经过多年的战争,新罗已经比较疲惫了。在刘仁轨主力回国的情况下,新罗以全国之力,仍不能彻底击退李谨行和薛仁贵的留守唐军。金法敏可能已经意识到通过战争无法使唐军退出朝鲜半岛,因此,在买肖城之战后,派出使者,向唐朝进贡并且谢罪。

关于新罗遣使谢罪的时间,中朝双方的记载并不一致。

《资治通鉴》把新罗谢罪的时间大致归到了上元二年(675年)二月,但又指出,新罗谢罪发生在李谨行三战皆捷之后。

而《三国史记》则说,675年,新罗两次遣使入唐,前一次与中国史书相同,后一次记在九月二十九日买肖城之战后。

综合中朝双方的史书来看,675年新罗遣使谢罪只有一次,发生在九月二十九日买肖城之战后。

而唐朝也意识到,用偏师经略的办法是不能制服新罗的,而唐朝当时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西线,吐蕃成为其主要对手,刘仁轨、薛仁贵、李谨行等东征主帅全部调到西部防备吐蕃。唐朝很难再派出主力大军东讨新罗。因此,面对新罗的谢罪请求,唐朝自然也乐于接受。据《资治通鉴》记载,「新罗乃遣使入贡,且谢罪,上赦之,复新罗王法敏官爵。金仁问中道而还,改封临海郡公。」高宗皇帝以这种方式,宣告了战争的结束,重新接纳新罗为大唐的藩属国。

新罗统一

至此,唐与新罗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了,但是,武装冲突并未就此终结,676年,薛仁贵领兵渡过黄海支援熊津都督府,与新罗在所夫里州伎伐浦交锋,唐军先胜后败,被新罗斩首4000余级。朝鲜半岛的局势依然比较紧张。报德国不久后被新罗废除;唐朝方面,安东都护府从平壤迁至辽东故城,熊津都督府被从泗沘迁至建安故城(今辽宁营口)。扶余隆和高宝藏在半岛建立唐朝羁縻都督府的计划也落空。高句丽和百济王族通过唐朝或新罗的力量复国的预想彻底失败。685年,新罗「始备九州」,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735年,唐朝承认了新罗对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领土的控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被认为是朝鲜半岛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为后来朝鲜半岛的统一王朝打下了基础。

后续

唐罗战争后,大同江以南地区被新罗控制。大同江以北的高句丽故地后来在698年归属靺鞨国。辽东半岛成为高句丽遗民的羁縻地——安东都督府,一部分学者认为安东都督府于705年撤销100余年后发展成小高句丽。

新罗统一战争奠定了数百年朝鲜半岛的统一。战争结束后,新罗与唐朝双方睦邻友好,双方都进入其文化鼎盛时期,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交流。新罗与唐朝的战争是两个王朝双边关系上惟一一次军事冲突。此后,新罗与唐朝仍保持着特殊的而密切的关系,公元851年经游历唐代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曾写到新罗与唐朝的特殊关系:[4]

中国东部临大海,有锡拉(Silla,新罗)诸岛。岛上居民是白色的人,他们每年向中国朝廷纳贡。他们说如果不向中国君主纳贡,那么他们那里就不下雨。我们谁也没有去过这些岛上,因此也就不能谈有关岛上居民的情况。

新罗和10世纪的后高句丽、后百济、高丽[5]、明朝时期的朝鲜李朝等朝鲜半岛王朝,和中国王朝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

注释

  1. ^ 《韩国史新论》,73页
  2. ^ 《武则天与朝鲜半岛政局》,63页
  3. ^ 《新唐书·新罗传》新罗「多取百济地,遂抵高丽南境矣。置尚、良、康、熊、全、武、汉、朔、溟九州」
  4. ^ 黄倬汉译 (1983年),中国印度见闻录 p.25,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29444。
  5. ^ 高丽禑王后期,倾向北元的高丽朝廷,曾计划进攻明朝,但双方没有交战,李成桂就发动了政变,改变了高丽朝廷的政策

参考资料